口弦音乐
03-02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布拖县
布拖彝族口弦是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彝族群众中的一种传统民间乐器,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乐器的遗存。布拖彝族口弦长期保持着传统样式,制作精美,流布广泛,乐手众多,布拖县因此而享有“彝族口弦之乡”的美誉。
布拖彝族口弦在当地称为“勒果”,有竹质和铜质两种不同的形制,制作时以两片以上同材料的簧组合为一件。竹质口弦一般长十五厘米左右,宽一厘米多,形如短剑;铜质口弦一般长八厘米左右,形如树叶。簧片中刻出簧舌,用手指拨动簧片顶端,靠簧舌振动,每片可发出一个固定音。两片簧舌的口弦可发宫、商二音,三片簧舌的可发宫、商、羽三音,四片的可发徵、羽、宫、商四音,五片的可发徵、羽、宫、商、角五音。演奏时以左手执口弦尾部,将其放在微张的嘴唇间,右手指拨弄排成扇形的簧片,利用口腔的共鸣和唇、舌、口型的变动使之发声。除每片簧能发出基本音以外,还能发出一系列泛音。基音和它产生的泛音共同构成乐音音源,彼此交织,构成口弦音乐的主体。
口弦乐曲音量不大而音色变化多端,娓娓动听。彝族谚语称“口弦会说话”,是因为口弦具有模拟言语、表达语言的功能。长期以来,口弦音乐一直在布拖县的彝族群众中传承发展,广受欢迎,其代表曲目有《彝族口弦》、《口弦情》、《口弦声声》等。
布拖彝族口弦是布拖彝族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由此形成的口弦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口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布拖全县个体口弦加工作坊已基本消失,当地现有的竹制口弦为数极少,处于灭绝边缘。如不及时抢救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乐器及相关音乐文化恐难免消亡。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