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咚咚喹

2013-10-11 0 反馈

土家族咚咚喹.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龙山县

咚咚喹是土家族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主要流传于湖南省龙山县等土家族聚居地区。从1994年5月在沅水湘西段贝丘遗址发现的两枚骨哨来看,它应当起源于65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只能吹一个音的骨哨演变为能吹两个音的鸟哨,最后终于形成三孔一筒音的咚咚喹。

咚咚喹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它以直径约1厘米的细竹尾为管体,长约10—14厘米,上端留节,在节下削簧凿孔,形成三孔一筒音。咚咚喹发声清脆明快,打音、颤音兼备,由模拟鸟语虫鸣、风吹泉流之声而形成写意性的音乐语汇和固定的曲牌。在湘西龙山县洗车河流域的他砂、靛房、坡脚、苗儿滩、隆头、贾市一带普遍流行的咚咚喹传统曲牌有【咚咚喹】、【巴列咚】、【呆嘟哩】、【乃哟乃】、【拉帕克】等二十多种,内容以土家语儿歌为主,词曲兼具,可吹可唱,吹唱结合。

咚咚喹演奏时采用竖吹方式,左手食指按住第三音孔,右手食指、中指分别按住第二和第一音孔,用口衔住上部舌簧处进行吹奏。在此过程中,左手专打节奏,右手专按旋律。龙山县坡脚有人能吹双管,左右手各持一根咚咚喹,一手按一根乐管借助娴熟的技巧,双管齐吹同一首曲牌。龙山县土家族咚咚喹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引起各界瞩目,20世纪60年代初曾晋京演出,1987年又赴波兰演出,受到中外音乐专家的一致好评。

咚咚喹是湘西土家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演奏曲调,它在当地土家人的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目前,这种古老的乐器演奏形式正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加强抢救保护工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