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玉田泥塑、苏州泥塑、聂家庄泥塑、大吴泥塑、徐氏泥彩塑、苗族泥哨、杨氏家庭泥塑)
泥塑·玉田泥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玉田县
玉田县因古人种玉的传说而得名,它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燕山余脉南麓,正当京、津、唐之间。玉田泥塑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玉田泥塑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田园动物等为题材,用泥土捏塑形象,经彩绘后成为泥埙,供少儿把玩。其造型一般为椭形体,单纯简练,半塑半画,以画为主,内镶苇笛,外部用白色作底,敷以红、黄、绿、黑各色,色彩强烈,但整体上感觉十分协调。泥塑制作过程井井有条,包括取土和泥、捏泥胎、制泥模、合模装笛、修整晾晒、铺白粉底、调胶、敷彩八道工序。玉田泥塑的代表作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等,这些作品形象生动,寓意吉祥,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玉田泥塑独具一格,在河北泥塑中首屈一指,在我国民间泥塑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是燕赵地域文化和民间泥塑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往流行于乡村的泥玩具被新生产品所取代,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玉田泥塑迅速衰落,濒临灭绝,投入力量对这一重要的民间艺术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泥塑·苏州泥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家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苏州泥塑一直享有盛誉,和潮州浮洋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齐名,是中国泥塑的重要代表。
苏州泥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型泥塑,即庙宇的神佛塑像;另一类是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传统的苏州神佛塑像以细腻、传神、雅致而闻名,取材方便是它的一大优势,造像时一般取当地的山泥,经过钉骨架、配制泥(将泥进行粗、细加工)、上泥、彩绘或装金等工艺步骤塑造成形,每个大步骤里又包含若干个小步骤,完成一件作品起码需用一两年。
虎丘泥人的材料取自虎丘周边的黏土,这种土既黑又细且黏,很适合用来塑造小品泥人。虎丘泥人最大的特点是写实性强,作品一般高十到十五公分左右,多以戏文故事为表现题材。虎丘泥人中最具特点的是捏相,又称“塑真”,即面对特定人物,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其神韵,用各种颜色的泥当场捏出形象,所塑人物特点分明,惟妙惟肖,往往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苏州泥塑合民俗、宗教、雕塑、绘画、书法等诸种艺术为一,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泥塑·聂家庄泥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高密市
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的聂家庄泥塑是泥塑中型、色、声、动四者俱全的一个艺术品种,据传它源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清代康熙年间,聂家庄的艺人们在“锅子花”的基础上创制出泥娃娃、禽、兽、鱼等泥塑品种,以供民俗活动使用、家庭观赏和儿童玩耍。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成熟期,塑出的作品形象完美,声色并茂。
聂家庄泥塑的制作过程由十几道工序组成,成品造型大胆夸张、稚拙憨朴,着色鲜艳醒目,表情生动写意,整个泥塑能动会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聂家庄泥塑以艺术的方式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山东地域文化和民俗民风的研究考察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社会生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在都市还是在城镇乡村,玩具市场都已被电动、塑料、毛绒、遥控类的产品迅速占领,这对聂家庄泥塑的销路冲击极大。在此状况下,聂家庄泥塑后继乏人,举步维艰,陷入发展困境,急需保护扶持。
泥塑·大吴泥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安县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的大吴村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无锡惠山并称为“三大泥塑之乡”,浮洋泥塑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距今已七百七十多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是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了以吴潘强为代表的上百名泥塑艺人。
大吴泥塑的制作过程分为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五个环节,制作时以雕、塑、捏、贴、刻、印、彩为主要技术手段,其中贴、印、彩等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突出的地方艺术特色,显示出与其他民间泥塑和雕塑的区别。大吴泥塑的题材或取自潮剧情节、民间传说或章回小说故事,或直接来自日常生活。其作品形象可分为五大门类,第一类是戏曲人物,具体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二类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第三类是真人肖像;第四类是神、佛像;第五类是儿童玩具,也称“杂锦”,如动物、胖娃娃、鲤鱼童等。
大吴泥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状况,是广东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但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一直未能形成产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目前当地的泥塑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大吴泥塑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急需有关方面展开积极有效的保护工作,使其得以顺利传承。
泥塑·徐氏泥彩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大英县
徐氏泥彩塑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泥塑艺术,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大英县一带。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罗体成收徐得亲为关门弟子,是为徐氏泥彩塑的发端。徐得亲之子徐兴国自幼随父学习雕塑、绘画、书法艺术,完整地传承了衣钵。
徐氏泥彩塑用传统技法施工,先绘图设计(包括白描、效果图和施工图),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白坯干透后进行修补,刮灰打磨,做立彩花纹,上彩贴金,最后开相完成。制作时采用传统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尽显古风雅韵。徐氏泥彩塑多以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为题材,宣扬真善美,劝化向道。完成的作品主要流传于四川、湖南、台湾等地,在旅游景点和寺观庙宇极受欢迎。
1981年至1990年,徐得亲、徐兴国父子受聘承担恢复丰都鬼城的雕塑工程,八年中设计并完成塑像两千余尊,使丰都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2001年,他们又开始进行绵阳罗汉寺万佛城的塑像工作,完成小佛像一万两千余尊,另塑九米以上佛菩萨像四十余尊,规模超过美国万佛城,举世罕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受泥彩塑之类传统艺术的人不断减少,徐氏泥彩塑传人极少,继承和发扬十分不易,急需保护。
泥塑·苗族泥哨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黄平县
苗族泥哨是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老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在传统陶俑、泥俑基础上创造发展出来的一种泥捏儿童玩具,哨体下部留有回气孔,能吹出清脆的响声,深受儿童喜爱。
苗族泥哨成形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吴国清授徒百余人,制作泥哨的个体作坊在黄平县的飞云崖、旧州镇、重安镇等村落都有分布,工艺传承至今已八十余年。泥哨制作主要是以手工将黏土捏制成形,而后低温烘烧,再施以彩绘,罩以清漆,做出成品。黄平苗族泥哨以塑造动物见长,自然界的动物应有尽有,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还是树上爬的,都一一见于其中,动物造型共计四百余种。另有组合式的“十二生肖”、“斗牛”等作品,借助各种动物的有趣神态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泥哨艺人以山川河流、民俗风情为腹稿,吸收苗地挑花刺绣和女性服饰的特点,先用柴火将泥哨熏烧成漆黑的底色,而后在此基础上着以红、黄、蓝、白、绿、紫等颜色,使哨体鲜明醒目又不失厚重感,显得古朴大方、自然明快,极具挑花刺绣的色彩效果,既有浓重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黄平苗族泥哨艺人在造型时不拘泥于物象的客观外形,而善于捕捉和提炼其神态及内在情感,大胆采用夸张、变形、写意的手法,重点表现所塑对象的特殊部位以突出其特征,使每一个泥哨作品都形神兼备、浑然一体,造成“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绝佳艺术效果。
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黄平苗族泥哨的生产受到极大影响。目前黄平县能制作泥哨的仅有百余人,部分艺人已改行,传承发展困难重重,如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不可多得的优秀民间艺术将有失传和消亡的危险。
泥塑·杨氏家庭泥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六盘山西麓。隆德民间雕塑艺术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早在宋代绍兴年间,隆德雕塑即已誉满四方。闻名于陕甘宁地区、号称“雕塑世家”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温堡乡杨坡村杨栖鹤家族是隆德雕塑的代表,杨氏家庭泥塑起源于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创始人经多方拜师求教,吸收借鉴各种民间艺术之长,融汇贯通,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剪纸、烫花于一体,初步形成杨氏泥塑的基本艺术风格。
杨氏家庭泥塑制作过程较为复杂,有配料、酿泥、造像、敷彩等二十多道工序,其间需使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方法。成品以精美取胜,色泽鲜艳,造型夸张,成为隆德地区民间艺术的首要代表。杨氏家庭泥塑内含丰富,善于通过艺术化的偶像造型表达宗教理想和生活情感,具有很高的民俗学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杨氏家庭泥塑开始走向衰落。受财力、物力、人力的制约,这一形象记载宁夏地域历史和风土民俗的优秀民间艺术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