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民歌

10-11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大别山民歌.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六安市

在安徽省六安地区,大别山纵横千里,淮河水穿境而过,流布在这一带的皖西大别山民歌因山而生,藉水而传,代代相沿,生生不息。

大别山民歌音乐与六安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它由上古时期的部落民谣发展演变而来,内容有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的,如皋陶执法、大禹治水、楚汉之争等;有反映近现代革命、劳动、生活状况的,如辛亥革命、红军起义等;还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活、生产及各个历史时期六安风土人情的,其中以《挣颈红》、《慢赶牛》等传统民歌和《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革命民歌最有影响。

大别山民歌以山歌、茶歌、秧歌、排歌、小调、劳动号子为主,其曲调以山歌的粗犷豪放风格为主体,同时辅之以淮河流域小调、秧歌、门歌等的抒情悠扬。山歌的基本调式音域较宽,而小调音域则不甚宽。山歌旋律变化多端,以激昂呐喊为主,辅以舒缓的曲调;而小调节奏变化不多,有固定的模式,相对比较稳定。

皖西大别山民歌在发展中汲取了通过水路传来的其他不同形式民歌的艺术因素,同时又不失自身的山歌特色。它通过历代不断的传唱记录了一些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迹和地方民众的生活状况,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与民间艺术研究价值。大别山民歌有一批代表性的传承人。目前,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老一辈歌手大多已不在人世,中年歌手忙于生计,少有传唱活动,即使有年轻人愿意传承大别山民歌,也往往因找不到第一手资料而无法学习。在此状况下,许多优秀的皖西大别山民歌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