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民歌

2013-10-11 0 反馈

五河民歌.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五河县

五河民歌主要流行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下段,它以五河为中心,传布到皖、苏两省的十几个县市及山东的部分地区。

五河民歌具有较为长久的历史,至明代达到兴盛。它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由小调、劳动号子、秧歌(田歌)三大类组成,据普查统计,共有民歌一百六十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特色。

五河地处淮北、淮南、苏北交界之处,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为吴、楚文化所渗透,因此五河民歌既具备淮北侉腔侉调、粗犷豪迈的特点,又有节奏平稳、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呈现出很强的抒情性,体现着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五河民歌的表演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调式多为徵调式,但有不少小调式在旋律中相互交替,如《四季颂淮北》开始是宫调式,后转入徵调式,最后一句却结束在羽音上,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新鲜感,这种丰富的调式色彩在五河民歌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五河民歌原本以清唱为主,后逐渐发展成为有伴奏的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唢呐、笛子、笙、梆子等。其中的二胡当地俗称“二蒙子”,系以蛇皮、黑鱼皮制成,也有用自制柳琴代替二胡伴奏的。

五河民歌有《摘石榴》、《打菜苔》等久唱不衰的代表作,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代表性艺人。作为淮河中下游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五河民歌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研究价值。目前,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民歌在内的诸多民间艺术举步维艰。五河民歌老艺人至今健在的仅剩几位,年龄均在八十岁以上,这种特点鲜明的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