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落子

10-11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沧州落子.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南皮县

落子也叫“乐子”,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它起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清末民初曾一度活跃,而以南皮县和沧县最为盛行。沧州落子演出时,一对对青年男女手执“彩扇”、“竹板”、“霸王鞭”等载歌载舞,十分热闹。发展初期,沧州落子只有4人执鞭表演,至清末民初出现了半农半艺的落子艺人,逐渐形成10人执鞭、6人执板、4人执扇的表演形式。落子有文武之分,以唱为主的称“文落子”,以武术和戏曲筋斗穿插其中的称“武落子”。

  沧州落子最初演出时只着生活服装,后来为了美化,开始穿戴戏曲服饰。女角色扮相类似武旦或花旦,男角色扮相与戏曲舞台上的黄天霸、杨香武相仿。落子的舞姿、动律、节奏及连接动作带有鲜明的武术特征,每个动作都抢占两拍,抢拍的后半拍“起法儿”,弱拍为动作的运动过程,到下一小节强拍的前半拍完成整个动作,后半拍开始下一动作的“起法儿”,如此连续反复,直至结束。

  沧州落子的传统节目多表现爱情故事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反映人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有《茉莉花》、《放风筝》、《叹情郎》、《绣手绢》、《尼姑思凡》等一批代表性作品。《茉莉花》、《放风筝》经过加工整理,更加优美动人,成为传统舞蹈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20世纪初以来,落子在不断发展中因地制宜,因时改进,适当吸收一些戏曲中的动作与技巧,对自身加以改变,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对于研究当地社会历史变迁、戏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沧州落子经由历代艺人传承发展,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目前,受文化标准化趋势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沧州落子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演出班社经济状况很差,传承后继乏人,前景堪忧,急需抢救保护。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