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梆子戏

2013-10-11 0 反馈

淮北梆子戏.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

淮北梆子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流行于安徽省淮北地区,当地人俗称“高梆”,又称“梆子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60年定名为淮北梆子,并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

淮北梆子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与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莱芜梆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演唱时用枣木梆子击节,唱词多带衬字,曲调中吸收了淮北的灶王戏、坠子嗡、鼓书说唱、叫卖声以及劳动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朴实大方。对这种演唱形式,人们习称它为“高梆”。其不同于兄弟梆子剧种的突出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淮北梆子板式结构与河南豫剧相近,但细品味又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黑、红脸唱腔,韵味独特,变化多端,在唱法上有独特的风格韵味。

淮北梆子的剧目,大多以历史题材改编或移植而成。大戏情节扣人心弦,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深受黄淮一带观众的青睐。旦行戏有《断机》、《劝夫》、《妲己》、《陈妙常》等二十余出;小生戏有《提寇》、《杨龙》、《杨八郎》、《拜师》等十多出;丑行戏有《花子拾金》、《双推磨》、《小秃闹房》等十多出;红脸戏有《跪坡》、《临潼关》、《斩子》、《过五关》等十多出;黑脸戏有《铡美案》、《王莽篡位》等。同时还改编、创作了一大批剧目,如《寇准背靴》、《孟姜女》、《桑园会》、《穆桂英》、《楚宫恨》、《临潼关》和现代戏《两块花布》、《重要一课》、《大树参天》等。近年来,淮北梆子创作的新剧目和演员还多次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奖。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阜阳市

淮北梆子戏原名“梆子戏”,简称“梆子”,又名“沙河调”,是安徽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安徽阜阳、淮北、宿县、亳州、蚌埠、淮南以及河南沈丘、商丘、漯河和江苏徐州等二十余县市。其源为秦腔,流入阜阳地区后,吸收当地流行的坠子嗡、灶王戏、淮词、布袋戏、船工号子等民歌、小调,经过艺人长期的革新创造,又受到皖北地区乡音土语的影响,逐渐衍化成具有皖北地方特色的剧种。

淮北梆子戏的特点是唱腔高亢激越,朴实大方。对这种演唱形式,人们习称为“高梆”。淮北梆子戏的唱腔为板腔体,主要有“慢板”、“二八”、“流水”、“飞板”4种板式。其板式结构与河南豫剧相近,但又有花腔多、甩腔多等突出特点。淮北梆子戏的剧目,大多改编或移植自历史题材,大戏情节扣人,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深受黄淮一带群众青睐。

淮北梆子戏来源于民间,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其粗犷质朴的表演风格,起伏有致的念白,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男声唱腔激昂高亢,女声唱腔委婉细腻。意深情切、以情感人的行腔唱法,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淮河流域最具代表性,堪称淮北梆子戏的活化石,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淮北梆子戏几百年来,在不断继承、创新中发展,并逐步形成为具有安徽特色的独立剧种。淮北梆子戏不论从文化内涵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