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调
10-11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安阳县
淮调,梆子腔声腔系统地方剧种,又名“怀调”,也称“漳河老调”,又因它广泛流传于河南省境内的彰德、卫辉、顺德、广平和大名府,故也有“五府淮调”之谓。清代中叶,淮调已在豫北、冀南等地广泛流传,各府衙军队多蓄养淮调戏班,以为娱乐供奉。如彰德府的头皂班(刑警)、二皂班(内勤)、西营班(驻军)都蓄有淮调班,被称作“上三班”。民间淮调班更为普遍。
淮调传统剧目有三百余出,多为历史袍带戏,《杨家将》、《潘杨讼》为常演剧目。表演行当齐全,动作粗犷豪放,与大弦戏、大平调风格接近,融入了武术杂技和“大洪拳”的艺术元素,保留了早期戏曲如“耍獠牙”等表演绝活。唱腔为板腔体,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散板四大板类。伴奏沿用了梆子腔剧种早期的主奏乐器大弦、二弦和三弦,武场保留着“四大扇”、“尖子号”等特色乐器和伴奏方法,火爆激情、古朴震撼,非常适宜演绎和表现古代战争的场面和气氛。淮调唱腔挺拔高昂而独具色,主要分头板、二板、流水和三板等,也有其他曲牌。淮调的乐器有板胡、二胡、低胡、大铙、大钹以及大梆子。淮调又名“大梆子腔”,即由此而来。
淮调历史悠久,个性鲜明,遗产丰富,但近年来生存状态每况愈下,市场萎缩,队伍老化,后继乏人,目前仅剩下安阳县唯一一个专业表演团体,亟待扶持保护。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