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东阳竹编、舒席、瑞昌竹编、梁平竹帘、渠县刘氏竹编、青神竹编、瓷胎竹编)

2013-12-09 0 反馈

竹编.jpg

竹编·东阳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东阳市

浙江的竹编工艺品生产集中在东阳、嵊州一带,尤其是东阳,素有“百工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东阳竹编以立体编织为主,与平面编织技艺相结合,做工精细,造型生动,色彩典雅,具有浓郁的民间美术特征,充分体现出东阳竹文化的风貌。东阳竹编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器具,以实用功能为主;一类是立体陈设与建筑装饰,以艺术欣赏功能为主。1958年到1978年期间,东阳竹编厂并入东阳木雕厂,竹编与木雕共同生产,互相交流,彼此促进,在题材、造型、设色、趣味、风格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东阳竹编擅长编织立体人物、动物及传统竹篮等器皿类的工艺品,手工剖篾细如发线,柔如蚕丝,精编细作,逼真传神。东阳竹编产品以篮、筐、箱、箩、箕、篓、笠等生活用品最为常见,它们与烫金、印花、刻镂等装饰技艺相结合,完美地展示出竹的韵致和文化品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间工艺研究价值。目前,东阳竹编传承人老龄化趋势明显,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而学习竹编工艺的青年人数偏少,导致东阳竹编后继乏人,传承陷入困境,亟待保护抢救。


竹编·舒席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舒城县

安徽省舒城县地处江淮之间,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境内多沙质土壤,适宜竹类生长。舒城民间自古就有编织竹席的传统技艺,久负盛名的舒席即产生于此。

舒席历史悠久,舒城境内的战国墓葬中就有竹席的痕迹,西汉墓葬中曾出土过完整的竹席,其纹理及工艺与后世的舒席基本相同。明代天顺年间,舒席作为贡品送至京城,深为皇帝所赞许,由此赢得“龙舒贡席”的美名。

舒席以水竹为原料,使用小叶水竹编制尤佳。从选料到成席前后需经过裁料、开竹、破条、切头、划条、起黄、匀撕、蒸煮、染色、刮篾、绘图、制样、编织、收边、检验15道工序。制成的舒席色泽鲜艳,柔软光滑,篾纹细致,折卷不断,携带方便。夏日使用它可收凉爽消汗之功,且不腐不蛀,经久耐用,实用价值极高。

舒席的传统产品以睡席为主,现代又开发出榻榻米席、枕席、童席、座垫席、沙发套席、人物字画席、壁画席、茶几垫席等新品种。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夏令佳品,而且还是一种典雅的手工艺品,古今字画均能编织入席,画面自然优美,令人叹为观止。现在舒席产品已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

由于舒席生产技术难度大,学艺周期长,故年轻人不愿学习继承。目前舒城的编织技工年事渐高,舒席生产后继乏人,迫切希望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这一优秀民间工艺的顺利传承。

  

竹编·瑞昌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瑞昌市

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长江中游南岸,这里有山竹六万多亩,其中的竹类包括毛竹、筋竹、水竹等近十个品种。瑞昌竹编技艺历史久远,当地的商周古铜矿冶炼遗址中即曾完整出土过运送矿石的竹筐。千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传承发展,瑞昌竹编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瑞昌竹编工序复杂,编织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加之品种繁多,相关的编织工作很难用现代机器生产来代替。在瑞昌当地,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竹编,竹编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瑞昌竹编的主要产品有床、桌、椅、凳、橱柜、簸箕、米筛、篼、凉席等,近年又开发出花钵、花篮、鸡、鸭、龟、水果盒、飞禽走兽、礼品盒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竹编制品精密细腻,美观实用,都是不可多得的工艺佳品。

目前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正逐渐走出林区,进入现代大都市谋求发展。但另一方面,瑞昌竹编技艺繁复,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年轻人多不愿学习继承,而老艺人年事渐高,很多人已无法继续工作。瑞昌竹编技艺后继乏人,前景堪忧,急需抢救保护。


竹编·梁平竹帘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梁平县

梁平竹帘编织技艺流传于重庆市梁平县一带,相传它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梁平竹帘品种繁多,按制作工艺可分为素心、堂心两个主要类别。素心竹帘编成后只上一道清油,不再有其他底色。堂心竹帘则在素心竹帘的绘画部位再加一道白色底子,其色系以桐油和立得粉调制而成。由其用途着眼,梁平竹帘有条屏、通景屏、罗汉屏、中堂、推心、横推、斗方、屏风、对联、奖状、信插、绣帘、门帘、灯罩等多个品种,近年来又有工匠利用竹编技艺制作出挎包、扇子、拖鞋等日常生活用品。按表现形式分,梁平竹帘又可分为绘帘、绣帘、织绒三大类。

梁平竹帘制作精巧,编织工艺系由平式织布机生产技术改进而来,织布用的梭子被改成一个直径四厘米左右的织枪,里面放置竹丝,来回编织,竹帘制作效率由此得到很大提高。梁平竹帘既有广泛的适用性,又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它质地柔韧,细腻光滑,外观朴实大方,经久耐用,又可以卷叠,携带十分方便。

梁平竹帘的发展正处于困境之中,存在着从业人员少、艺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竹编·渠县刘氏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渠县

渠县竹编工艺以渠江镇为中心,流布于渠县境内。渠县地处四川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尤其盛产慈竹,为竹编工艺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

渠县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三百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人即已开始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唐代,渠县竹编业已十分发达,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人们住竹房、坐竹椅、背竹筐、戴竹笠、持竹扇,处处都会用到竹编制品。入清以后,渠县的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名噪一时,被朝廷列为贡品。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技艺复杂,工序繁多,从砍伐竹子到制作出成品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细严密,是现代技术和机械所无法替代的。以这种技艺编织一件工艺品少则数天,多则需数月甚至数年。

渠县刘氏竹编的工艺产品可分数十个大类,有近千个花色品种。其中的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竹编台屏等系列工艺品设计新颖,技术精湛,尤以编工精细见长,其薄如绫绢,虽系以竹作画,却极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渠县刘氏竹编是劳动人民艺术创造力的完美体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工艺研究价值。

渠县刘氏竹编属于纯手工操作,编织耗时耗神,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因此很多艺人都已被迫转行,学习竹编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造成当地竹编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刘氏竹编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急需善筹长策,积极应对。


竹编·青神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青神县

青神竹编是流传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一种古老民间工艺,用人工将粗细不同的竹片、篾条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在当地应用极广。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青神先民用竹篾编“箕”养蚕,初步形成一套竹编技艺。唐代张武率县民编竹篓填石拦“鸿化堰”,提水灌溉农田,使竹编得到更大发展。明代青神竹编应用更广,青神人余承勋进京考取进士后授职翰林院修撰,他所用的书箱、膳食盒等均以竹丝编织而成。

入清以后,青神精美的竹编宫扇声誉鹊起,被清廷列为贡品。民国时,青神竹编继续传承发展,县人曾编成细竹丝斗笠,写上“抗战到底”的字样,用以慰劳抗日将士。新中国成立后,青神竹编进一步发展创新,编织出名人字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多种精美的艺术品,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成的《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

目前青神竹编已陷入濒危境地,究其原因,一是环境恶化,竹节变短,韧性减弱,原材料出现问题;二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很大改变,不少竹编制品为工业制品所取代;三是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传承,导致这一民间手工艺后继乏人。在此情势下,有必要迅速制订一套可行的方案,对青神竹编进行抢救保护。


竹编·瓷胎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邛崃市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流传在四川省邛崃市境内的一种民间手工艺。邛崃市平乐镇盛产慈竹,慈竹的竹节较长,通常在六十五厘米左右,是瓷胎竹编最主要的原材料。四川竹编源于汉代器皿,入清以后,巴蜀工匠开始在锡壶上编制竹编。后因锡壶原材料紧缺,改用瓷作载体,编制出的成品较锡壶竹编更为美观,受到人们的欢迎,由此形成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工艺繁复,首先需选竹、刮青、破节、晒色成竹片,然后通过选料、烤色、锯节、启薄、定色、刮片、冲头、揉丝、抽匀、染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成丝,再将竹丝紧扣景德镇白瓷的瓷胎,以挑压方式进行编织,其中包括起底、翻底、翻顶、锁口等环节。编织过程中要求不露丝头,不起纹丝、叠丝,以保持竹丝经纬比例匀称地编织在白瓷外表。

瓷胎竹编材质优良,实用性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它一方面可保护器皿,另一方面又有装饰作用。瓷胎竹编款式多样,富于地域特色,深受当地居民的青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瓷胎竹编传承越来越困难,它的附加值不高,技艺要求又十分严格,因此年轻人多不愿学。目前能全面掌握全套瓷胎竹编工艺流程者已从原来的三四百人减少到三十人,如不及时加以抢救保护,瓷胎竹编将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