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鼓(梨花大鼓)

2013-12-09 0 反馈

山东大鼓.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鸡泽县、威县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年,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使用半月形犁铧片伴奏,又被称为“犁铧大鼓”等。它最初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后来流传到北京、天津、河北、东北乃至南方的上海、南京、重庆等地。

    流传在河北省南部的山东大鼓称“梨花大鼓”,主要流布于邯郸的鸡泽县、邢台的威县等地。演出时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的形式。演员右手执鼓槌击鼓,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为之伴奏。梨花大鼓的演唱风格朴实,声情并茂,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其唱腔属板腔体,主要包括慢板(头板)、二板(流水板)、快板等板式,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说;句式则分为十字韵、七字韵等。山东大鼓唱腔以板腔体的梨花腔为主,板式主要包括慢板、二性板、快板、散板、匀板等,月牙板(也叫“梨花片”)、三弦、铜板、京鼓是其主要伴奏乐器,20世纪70年代后又加入四胡、二胡、扬琴等以加强表现力,大大增进了演奏效果。

    山东大鼓一人多角,形式简单,一桌一凳即可演唱,多出现在庙会、堂会、集市等场合,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主要传统书目有《杨金花夺印》、《刘大哥劝老婆》、《丝绒记》等。冀南的三个主要流派各具特色,其中“老北口”派唱腔粗犷豪放,速度慢,尾音长,板起板落,咬字狠,吐字真,落音重,字密声促,擅用顿音,俗称“老牛大摔缰”;“小北口”派较为巧俏,委婉细腻,擅演“文书”,唱中夹叙;“南口”派婉转悠扬,字少腔繁,节奏舒缓,娓娓道来,且在演唱中加入了一些曲牌体唱腔,分快慢两种,更显得丰富多变。

    山东大鼓历史悠久,唱腔独特,书目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一些传承大鼓表演技艺的老艺人相继离世,许多珍贵资料没能及时保留下来,急需采取措施,积极开展抢救保护工作。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