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爆竹制作技艺(南张井老虎火、万载花炮制作技艺、萍乡烟花制作技艺、蒲城杆火技艺、架花烟火爆竹制作技艺)

12-09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烟火爆竹制作.jpg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以火药制作的烟火爆竹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爆竹记载始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书中描写了鸡鸣而起时,先在庭前爆竹,以避恶鬼的习俗。当时所谓的爆竹其实是燃烧竹筒,导致筒内空气发热而爆裂发声。隋唐后,改为将火药装入竹筒。宋代废弃竹筒,改为用纸包裹火药燃爆。南宋都城杭州已出现成串的小爆竹,俗称“鞭炮”。据《武林旧事》记载,这种鞭炮点燃后连响到底,“一爇连百余不绝”。明清两代,爆竹发展出繁多的花样,出现了双响震天雷、升高三级浪、二踢脚、飞天十响等著名品种。现代爆竹在类型和工艺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完备的生产体系,有单响、双响、连环响、鞭炮、排炮等多个品种和卷筒、切筒、糊底、灌泥、引火药、封眼等多种工艺技术。

烟火又名“焰火”、“礼花”等,始于隋唐,盛于宋代,明清两代普遍流行。唐代已出现“火药什戏烟火”,可呈现瓜果、动物、鬼怪等各种图样。南宋时,架子烟火极为盛行。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代北京烟火品类极多,纸函者称为“花筒”,泥函者称为“沙锅”,竹筐函者称为“花盒”,可以显现出绶带鸟、葡萄架、珍珠帘、长明灯等各种图样。清代《帝京岁时纪胜》称当时京师的烟火“锦盒内装成数(出)故事,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尽妆颜之妙”。烟火的色彩主要由火药加上不同的化学药物制成,如加钠盐呈显黄色,加钾盐呈显紫色,加锶盐呈显红色,加钡盐呈显绿色,加铜盐呈显蓝色等。

我国的烟火爆竹主要产于湖南的浏阳,江西的万载、萍乡,广东的东莞和陕西的蒲城、洋县等地,其中架子烟火在宋代即已负盛名,目前较少施放,急需保护传承,以促进其延续发展。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南张井老虎火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井陉县

河北省井陉县南张井烟火技艺相传系清代康熙元年(1662)张井林祖辈在山西学艺所得。当地燃放烟火的习俗世代相传,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宗师。清代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南张井村烟火一直是县城元宵花会的压轴戏,称为“官火”。

南张井烟火的生产以火药制作为核心,其步骤是先将干柳木劈开,烧成木炭,置于瓮中洒水,再覆以湿布。晾干后,洒酒并用石碾碾成块状;再次晾干后,用擀杖碾细过箩筛,而后配以硝和硫磺。南张井烟火种类繁多,达到一百二十多种,主要品种包括“起火”、“锅子火”、“伞火”、“老虎火”、“三国故事火”、老杆火等。其中老杆火杆高四丈八尺,下连21条火线,杆上依次有“葡萄火”、“十二连灯”、“老爷开门”、“八角青龙”、“仙鹤透蛋”等烟火图案及关涉三国故事的内容。生产烟火所用的主要原料为柳灰、硝、硫磺等。燃放时,不等花火落地,燃烧点已过,所以安全系数很高。

南张井烟火显示了传统烟火制作技艺及明清两代烟火发展的水平,具有民俗学、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由于国家对烟花爆竹生产加强了控制,加上南张井村经济落后,已有十多年未放烟火。现村中仅剩三位年逾古稀的烟火老匠师,不少烟火品种已经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万载县

江西省万载县是我国传统的烟花爆竹产区,大约从18世纪中叶起,当地即已开始烟花爆竹的生产。清代道光年间,万载的烟花爆竹已“通行南北”。光绪年间,当地“男妇大小均借此以资工作”。

清末民初,万载花炮从业人员日益增多,达到数万人,爆竹庄有近千家,在全国各地从事花炮经营的著名爆竹庄有在赣州的赣庄、在浙江的浙庄、在广州的广庄等。20世纪80年代,万载烟花爆竹业的从业人员达15万,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万载烟花爆竹品种繁多,有全红礼炮、大小彩炮、鸡公炮、雷鸣炮等六十多种。以响声而言,就有六响、一百响等19种;以纸之长短、厚薄而言,有三裁、四裁、九裁等规格;以结鞭形式而言,有平边、立边(俗称“顿边”)之分。万载烟花爆竹生产所用的原料土纸、火药均为本地所产,土纸为表芯纸,纸质细嫩柔软,带有韧性,火药质量也属上乘。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制作的整个生产过程由七十多道工序组成,均以手工操作,技术含量高,流程复杂。万载烟花爆竹产品无杂质且有香味,响率高,响声清脆悦耳,是人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祖拜佛时喜用的佳品。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萍乡烟花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上栗县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制作爆竹、烟火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湖南的爆竹制造始于唐代,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而它是由江西上栗发展到湖南浏阳,进而推广至醴陵的。由此可见,上栗是爆竹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爆竹行业祖师李畋为上栗县麻石人,他发明的原始爆竹是将竹子锯成两边带节、长约尺余的竹筒,里面装上火药,头上插一根火线,点燃火线,竹筒即被炸开,发出巨大响声,因而得名“爆竹”。后来李畋发现竹筒做成的爆竹有时不易炸开,有时炸开了又会伤人,于是转而寻求一种更好的筒子材料,经过试验,制成纸筒爆竹。其后他又将爆竹的引线逐个连接起来,制作出鞭炮。

萍乡上栗的爆竹烟火原有四大类四百多个品种,现在则有九大类一千两百多个品种,其中以高空火箭等二十多个产品最为著名。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蒲城杆火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蒲城县

蒲城杆火是流传至今的古代宫廷低空焰火,其制作技艺现存于陕西省蒲城县荆姚镇雷坊村,为村中李姓家族传人所掌握。据考证,蒲城的火药生产源于唐宋时期,以杆为托架的杆火则兴于金元而盛于明清两代,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它以蒲城盛产的硫磺、芒硝、柳木炭为原料,按秘方制成火药后,以精湛的纸扎造型、秘不示人的火线布局和骨架扎结制作成文武杆火,燃放后显现出独特的声、光、色彩,将秀美的山川和传奇的人物、故事造型展示在观者眼前,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堪称中华一绝。蒲城杆火绝技曾在欧亚各国表演,赢得广泛赞誉。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过蒲城杆火表演。蒲城杆火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架花烟火爆竹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洋县

架花烟火是传承至今的一种大型宫廷烟火,它以高杆梁架为扎制形式,以反冲式火箭来回自动点火,而后在高空燃放。

流传于陕西省洋县的架花烟火起源于唐代的宫廷烟火,共有几十个品种,与之相配伍的其他烟火品种有两百多个。这些烟火多以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内容,按照世代相传的秘方配制而成,制作中严格遵循古老的工艺流程。“大唐宫廷杆架双背剑”是其中的精品。洋县架花主杆上的烟花一般可安装为12楼、24楼、48楼,以24楼的烟花为例,主杆高度达20米,周围散布24根用火药引芯连接的小杆。燃放时需按一定顺序,先后穿梭点燃主杆与小杆上的烟花,并在主杆与小杆内外场地组合配置其他烟火。洋县架花烟火的火药配方准确科学,制作工序合理规范,经过改进的药物配方具有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烟花组合缜密和谐。洋县架花烟火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价值,其制作工艺、烟花形制和奇特的燃放形式为国内、国际所仅见,它为研究火药、烟火的发展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