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扇技艺(王星记扇、荣昌折扇、龚扇)

12-09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制扇技艺.jpg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

我国扇类产品主要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有纸折扇、檀香扇、羽毛扇(浙江湖州)、绢扇、麦秸编结扇(浙江浦江)、象牙扇、竹篾扇、葵扇(广东新会)、孔雀翠羽舞蹈扇等多个品种。其中折扇的扇骨以棕竹、湘妃竹、乌木为上,有的饰以竹刻;扇面以桑皮纸等裱糊而成,著名书画家题诗作画于其上,有小品胜于大品之说。有的折扇还配有刺绣扇套。杭州王星记扇庄以制作黑纸扇而闻名,扇面涂刷柿漆,雨淋不透,日晒不翘,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美称,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四川自贡竹篾丝扇系清代光绪年间制扇名家龚爵伍所创,故称“龚扇”,扇面犹似执绢纨。扇柄下饰以流苏、绦结或玉器、桃核雕刻等小摆件,摇曳生姿。檀香扇和葵扇的扇面上往往饰以烙画,色有浓淡,层次分明。由此看来,制扇技艺是集雕刻、绘画、书法、编织、编结、装裱、髹漆、竹编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盛暑时节人们普遍使用空调或电扇,导致扇子的需求量锐减。目前不少制扇名家相继辞世,苏州折扇扇骨技艺等一些制扇工艺正濒临失传,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制扇技艺·王星记扇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雅扇自古闻名海内,南宋时期,今杭州清泰街与河坊街之间集中了许多杭扇制作工场,彼此相连,长达二里,此处因而得名“扇子巷”。清代光绪元年(1875),王星斋在杭州扇子巷创建王星记扇庄,凭借精良的做工和独特的工艺在众多店家中脱颖而出,经过不断发展,王星记扇终于成为杭扇的代表。

  百多年来,王星记扇业艺人继承并发扬传统,汇集历代制扇艺人的智慧,发展了杭扇制作技艺,目前王星记杭扇的扇品已达十五大类四百余种三千多个花色,远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王星记扇制作工艺复杂精细,装饰更是十分考究,它与书画、雕刻、镶嵌、剪贴等技艺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扇子的艺术品位。王星记扇以黑纸扇、檀香扇最为典型,在国内外屡获奖项,向为世人所称道。

  早在清代,黑纸扇即作为杭州特产进贡宫廷,有“贡扇”之称。历代众多书画名家都曾在王星记的扇面上留下杰作,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了重要财富。近年来,王星记扇常被用作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且为各地博物馆所收藏,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王星记制扇技艺为中国扇文化的传衍作出了积极贡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制扇技艺·荣昌折扇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荣昌县

  荣昌县地处重庆市西部,该县昌元镇的折扇制造业十分发达。荣昌折扇用则撒开,收则折叠,具有精致典雅、美观适用、小巧玲珑、易于携带等特点,素为人们所喜爱。荣昌折扇始于北宋年间,到明代嘉靖时期,荣昌折扇已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清代光绪年间,荣昌的折扇制造达于鼎盛,县城中专业扇铺有两百多家,生产人员两千多人,年产各种折扇四百万把。  民国时期,荣昌折扇远销东南亚及欧洲。近年来,在继承、发扬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荣昌的制扇匠人努力开发新工艺,产品由原来的正棕、全楠、皮底、硬青、串子五大类154个品种增至十大类,新增全棕、檀香、羽毛等三百多个花色品种,其中以传统黑纸扇和棕竹扇最具特色。

  荣昌折扇制作工艺集染色、粘合、绘画、雕刻、镶嵌等技艺于一体,大致分为16个工段145个操作工序。当代著名书画家郭沫若、张大千等多次为荣昌折扇题字作画,提高了它的文化品位,使之增加了艺术和收藏价值。

  由于原辅材料稀缺,再加上技术人才不足、市场价格偏低等原因,目前荣昌折扇的生产陷于困境,传统黑纸扇和棕竹扇都有绝产之虞。荣昌折扇制作技艺已处于濒危境地,亟待抢救保护。

  

制扇技艺·龚扇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自贡市

  龚扇产于四川省自贡市。清代光绪元年(1875),著名艺人龚爵伍以牛骨、玉石为扇柄,竹条为外圈,用黄竹篾丝编织各式图案,创制了扇面约六寸的宫扇,故称“龚扇”。龚扇图案鲜明,精美别致,在流传过程中得到许多人的爱重,声誉日隆。早在清代末年,龚扇即已名闻遐迩,成为宫廷和官府的收藏品,并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奖章。龚扇质薄如绢,绚丽如花,光滑如镜,扇面图案别具一格,以极细篾丝编织成的花鸟人物形象生动,体现出精细的质感和独特的风格。

  龚扇演进历时百余年,至今其制作技艺已传承了五代。由于龚扇制作技艺采用家族传承方法,前三代均是传男不传女,所以到目前为止,只有龚姓家族的少数人能够完整掌握技艺中的编织技术。鉴于此情形,应采取积极措施,对这一宝贵的民间手工艺进行有效保护。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