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烧制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荥经砂器烧制技艺)
陶器烧制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广西钦州坭兴陶器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清代咸丰年间。其陶泥质料选取的是钦州市钦江独有的西岸硬质土和东岸软质土,两种土混合后软硬相宜,泥质纯净细腻。坭兴陶器需经12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成品质地坚硬,打磨抛光后呈现古铜、墨绿、紫红、天斑等色,细致光润,色彩绚丽,无砂粒,无气孔,无毒性。用坭兴茶壶贮茶,经过一两天仍能保持原来的茶色茶味。使用日久,壶里会积聚茶积( 俗称“茶芽”),即使不放茶叶,只要冲进开水,仍会散逸出茶香。坭兴花盆、花瓶还具有护花功能,用以栽花或者插花,能使花繁叶茂。
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稻城县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青海省囊谦县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历史悠久,特色显著,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四川省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和青海省玉树地区囊谦县等藏民居住区。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村民具有烧制黑陶的传统手工艺,这一技艺在当地的传承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在文化旅游开发的环境下,汤堆村的原始制陶业得到发展。汤堆村的藏族黑陶烧制工艺采用黏性大、可塑性强的白色和红色陶土,加上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混合形成制坯原料。其制作工具以木拍、木刮、木垫、木榔头等为主,极其原始和简单。与此相比,烧制工艺就显得十分讲究了。烧制黑陶要依次经过选土、练土、制坯、镶瓷、磨光、装饰、阴干、烧制、渗炭、防裂等12道工艺。制作陶坯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技术要求较高。先是取揉拌均匀的陶土,用木拍打成条状后置于基座上,而后再根据所需器物的形制,用手捏出轮廓,接着磨光内外器壁和沿口,然后镶嵌白瓷片,点饰动物和几何纹图案,最后高温烧制约一小时后即成成品。
汤堆村藏族黑陶手工艺产品大致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具两大类,它品种齐全,用途广泛,藏族人民使用的各种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饮具及香炉、酥油灯等均一应俱全。这种陶器融使用性、观赏性、工艺性为一体,充分显示了藏族民间陶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烧制藏族黑陶。阿西黑陶以当地泥土加上其他两种泥土混合成原料,然后借助捏、捶、敲、打等手工技艺使之成型,再用碎瓷片装饰花纹。这些步骤完成后,架起松柴点火烧制,黄褐色的陶土在此过程中变为黑色。烧制成的陶锅、陶罐、陶盆、陶壶、陶瓶都是藏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最初藏民以陶锅等换取粮食和其他物品,现在阿西黑陶已走向市场,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手工制品。
青海省囊谦县是玉树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囊谦藏族黑陶是囊谦地区传统的手工艺品,主要产于囊谦县山荣村。相传囊谦藏族黑陶技艺是唐代文成公主进藏和亲,途经玉树地区时流传到当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藏汉文化融合的结晶。囊谦藏族黑陶采用原始手工方式制作,选材讲究,用当地纯净细腻的红胶土和黏土为原料,经手工捣碎、筛选、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制等工艺制成坯体,封存于大陶罐中,然后采用独特的封罐熏烟渗碳方法烧制。烧制时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使碳粒在烟熏过程中渗入陶坯,最后成为“黑如碳,硬如瓷”的黑陶。囊谦藏族黑陶制品目前主要包括坛罐、壶、香炉、酥油灯具及宗教用品等,其中以宗教用品和贡品最为精致。囊谦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在藏文化发展史和藏汉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陶器烧制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平塘县
牙舟陶器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其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牙舟陶器烧制现仍保持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以古朴淳厚著称,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尤其是陶器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各种纹理(俗称“窑变”),令人叹为观止。由于现代生活的冲击,牙舟陶器生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是当前不少老艺人相继辞世或年事已高,而当地的年轻人又纷纷外出打工,不愿学习制陶,牙舟陶器烧制技艺的传承有中断之虞。二是生产成本不断增高,利润较低,产品又受到现代生活的冲击,销量骤减。三是设计人才缺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受阻。综上所述,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保护。
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建水县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被誉为中国名陶的建水陶器就产于该县碗窑村。碗窑村烧制建水紫陶的技艺始于清代道光年间,但此前碗窑村在宋元时代就已能够烧制一般陶器,遗存至今的元代龙窑和陶器残片即是明证。碗窑村以烧制陶器而得名,现有近三千人从事陶器生产。建水陶器烧制技艺由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工艺组成。建水陶器所用的陶土呈紫色,故又称“紫陶”。成品无铅,无毒,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其品质明净如镜,叩之清脆如磬。建水陶器多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作为装饰,风格古朴高雅,文气盎然。
陶器烧制技艺·荥经砂器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荥经县
四川省荥经砂器是一种工艺性强、文化内涵丰厚的民间手工艺品。早在两千多年前,荥经已出现了砂器生产。荥经砂器制作沿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生产方式,分为采料、制坯、上釉、烧制等工序,制坯造型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生产过程中,手工操作力度的轻重、图案的精粗、打磨的程度、上釉的优劣、焙烧的火候等都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
荥经砂器的原料主要是黏土和煤渣。粉碎工序采用役牛碾细的原始方法,在原料和水后,经牛踩完成。制坯则采用托转盘、脚蹬踩转盘的方式,其后的成型、贴花、雕刻、造型等均在成型工序内完成。荥经砂器的晾晒采用自然阴干法,杜绝暴晒。阴干的毛坯放入特制的地坑或烧窑,点火封闭,以1000℃以上的高温焙烧。出炉时将带着高温的产品放入上釉地坑燃烧上釉,最后形成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