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埇桥马戏)
10-11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 桥区
埇桥马戏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一个由马背上的武艺、马背上的杂耍到动物的展演、动物的驯化再到马戏表演、马戏艺术的发展过程。
埇桥马戏集杂技和动物表演于一体,人与动物同台演出,把赖以生存的技艺演绎得红红火火,共同创造出生命的乐园。马戏的《双猴飞人》、《狗熊倒立》、《走钢丝》、《羊蹬花瓶》和《人蛇群舞》、《驯狮虎》等节目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为各国人民搭起了友谊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马戏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马戏艺人将地方戏曲曲艺、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及优秀的外来文化等因素巧妙融入马戏艺术之中,使 马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如今拥有各类马戏团245家,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年演出纯收入两亿多元,其马戏演出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马戏虽然红火,现代生活方式对它的冲击却不可小视,培养更多的优秀传承人、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化生态环境,是它急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