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海淀区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的“宏音斋”生产中国民族管乐器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唯一从清朝宫廷中传承下来的乐器制作技艺。清朝后期,贝勒爷吴启瑞制作乐器传习了宫廷技艺,至今吴氏家族五代相传。
吴氏家族遵循传统技艺,保持宫廷风貌,经对木材竹子驯化、掏膛、打眼、调音为艺术家量身制作,并创新了民族管乐将中国民族管乐器制成系列化,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贡献,有较高的民族音乐价值、艺术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大师们将宏音斋笙管乐器命名为“吴氏管乐器”。
该项技艺技术含量高,人才难觅,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
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
蒙古族拉弦乐器包括潮尔、马头琴、四胡。潮尔形制类同马头琴。马头琴多用于独(领)奏、重奏、合奏,以及与交响乐队、管弦乐队协奏。在陶力的演唱中,马头琴还常常是演员手中的道具。四胡不仅为蒙古族说唱类唱腔伴奏,也可在民乐队和混合乐队中担任重奏、齐奏、合奏和独奏,并可以弥补民乐队高音区之不足。
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当地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与陶力、好来宝、乌力格尔、科尔沁叙事民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更是该旗最为典型的传统技艺之一。全旗现有蒙古族拉弦乐器各种规模的手工作坊二十几家,能工巧匠上百人,其中有五十多人已成为职业工匠、制作艺人。
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日用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
马头琴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马头琴是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象征。
马头琴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为蒙古族拉弦乐器中的一种,蒙古语也称“潮尔”。早期传统的马头琴,制作工艺简单,后经过马头琴大师色拉西的改造,制作与加工技艺不断完善发展。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郭尔罗斯的马头琴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和人文底蕴,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精品。马头琴的制作程序复杂,选料考究,每一道工序都是老手工艺人靠手工精雕细刻而成。目前,本地生产的马头琴远销内蒙古、新疆、中国香港等地区和蒙古、日本等国家,深受消费者喜爱。
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闵行区
上海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20世纪初,城隍庙大街(今方浜中路)、五马路(今广东路)、六马路(现北海路)一带集聚了几十家乐器作坊。1956年,上海民族乐器业全行业实行合作化,其中86家民族乐器制作坊合并成为上海民族乐器合作社。1958年7月,合作社组建为集体所有制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融入了历史、色彩、美学等元素,结合了造型、雕刻、彩绘、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具有突出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民乐一厂聘请民乐界著名人士作顾问,对产品工艺、音质等方面进行指导、鉴定,使产品等级有了实质性提高。制作技艺的精湛,也让上海的民族乐器屡获殊荣,曾多次荣获国家轻工业优质产品和上海市优质产品奖。
民族乐器制作因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工作较辛苦,面临制作人员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的状况,现已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仍需进一步努力。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凯里市
芦笙是深受苗族群众喜爱的多簧气鸣乐器,它不仅用于民间娱乐,也是和木鼓、铜鼓一样具有盛名的圣器。民间认为,芦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能够与神灵沟通,与先祖交流。芦笙的历史久远,《楚辞》、《新唐书》、《黔书》等典籍都有记载。
在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居住着128户潘姓苗族居民,现今还有38户芦笙工匠。据新光现存的家谱记载,他们这一支人,到新光定居已经有十九代,应有五百多年了。工匠们祖祖辈辈制作芦笙,使用简单的工具、本地出产的竹木和采购来的响铜,制作出造型优美、音质优良的芦笙。新光是远近闻名的“芦笙村”,也是国内唯一的制作可手持演奏的特大芦笙的地方,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芦笙制作艺术之乡”。
凯里新光制作的苗族传统芦笙,为六管芦笙,沿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响铜簧片气鸣发音,其音准的高低,全凭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来确定,他们手工制作的簧片,就能够使所有的主奏芦笙的音准绝对相同;每组5—7支芦笙合奏,也符合和声学原理。新光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诀窍和绝技,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传,学习者只能在实践中靠自身的悟性和感觉,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体会。凭着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他们制作的芦笙不仅是乐器,还是精美的工艺品。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临沧市临翔区的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青华村、忙令村、勐旺村、勐准村、后寨村、忙巩村等村寨。制作象脚鼓的历史约五百多年。擅长制作象脚鼓的民间艺人近20人,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忙畔街道办事处青华村的俸传诗等人。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体现了象脚鼓发明初期的图腾崇拜。白象是傣家的吉祥物,傣家人将传达吉祥声音的鼓制成白象腿一样形状的象脚鼓,是傣族追求真善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物证。临翔区傣族在泼水节、关门节(千灯节)、开门节、立幡杆节等民俗活动中都少不了象脚鼓。
象脚鼓是神圣的,象脚鼓在傣族地区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傣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象脚鼓制作技艺蕴含着傣族文化深厚广博的内容,其技艺与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的傣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历史文化有直接渊源。临翔区傣族象脚鼓有鲜明的特色:突出中小型;注重轻便型;体现地域实用型。临翔区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传承发展至今,对中缅边境地区的傣族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