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髹饰技艺(绛州剔犀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潍坊嵌银髹漆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
10-11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绛州剔犀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新绛县
剔犀,为雕漆工艺之一。雕漆始于唐代,剔犀定型于宋代,其名称见程大昌《演繁露》等史籍。明代我国漆工唯一专著《髹饰录》也提及剔犀。我国著名学者王世襄等认为,剔犀主要产于山西省新绛县。
剔犀是将朱、黑、黄等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约0.3—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色层,与其他雕漆和漆器截然不同。因其花纹刀口侧面处显现如同截开的犀牛皮质的断面层次,故名“剔犀”。同时,又因花纹多为回纹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