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万荣花鼓、土沃老花鼓、稷山高台花鼓、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

2013-10-11 0 反馈

鼓舞.jpg

万荣花鼓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万荣县

万荣花鼓是流行于万荣县南景村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据清康熙八年(1669)南景村兴村碑记载:“花鼓乃民间社火,由七、八、九人组成,女演奏者持手锣,凤头蛇身,男演奏者系腰鼓,蛇身龙体,曲牌流畅。”

万荣花鼓有三种表演形式:第一种是低鼓,即腰系鼓;第二种是高鼓,即胸前鼓;第三种是多鼓,于舞者头部、胸部、肩部及两腿中间都系上鼓,最多时一人可系十多个鼓。

花鼓舞蹈套子很多,有一点油、风搅雪、干炒豆、狗撕咬、凤凰三点头,还有二锤、紧三锤、四锤、五锤、走圆场、龙摆尾、掏腰、掏腿、绕膝以及“狮子滚绣球”、“秦琼背剑”、“凤凰双展翅”等高难动作。

历史悠久的万荣花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影响极为深远。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外出打工,很少人愿意学打花鼓,加上大多数老花鼓艺人年事已高,花鼓艺术面临传承危机。

  

土沃老花鼓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沁水县

土沃老花鼓是沁水县土沃村流传的传统舞蹈,据传有二百多年历史。

土沃老花鼓是集击鼓、歌唱、舞蹈三个部分为一体的舞蹈表演形式,主要角色有老丑、小丑、花姑、老汉、老婆、腰鼓手、报马童、担鼓。

土沃老花鼓最重要的角色是“丑”,舞起来别具一格:舞蹈时口咬固定在小鼓上的口噙环,双手持软鼓槌上击下打,走起“丹鹤弹步”双脚似鹤状前行;演唱时将鼓握在手上,唱完再把鼓叼在口上。

土沃老花鼓队形丰富,有双龙出水、三盏灯、十二连勾、双龙摆尾、双插花、九道弯、荷花转、单闷葫芦、枣化形、双分头等。舞蹈步法主要是全脚擦地行进的“曲曲步”,舞蹈时身体左右拧转,如风摆杨柳,轻柔优美。

土沃老花鼓的乐谱有两种,一种是舞蹈谱(走场锣鼓),分为走场谱和登场谱;一种是曲调谱(花鼓调)分为“老调”和“新调”,歌词由艺人即兴编唱。


稷山高台花鼓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稷山县

  稷山高台花鼓是稷山县流传甚广的传统舞蹈,以吴璧、桐上、东蒲、西位、寺庄等地较为有名。

  稷山高台花鼓的突出特色是舞者登上用数张方桌搭起的高台上表演花鼓舞,动作难度大,且极具观赏性。舞蹈套路有“走场花打”、“板凳对打”、“高台花打”、“高台倒打”、“胸头鼓8 字打”、“缠腰甩打”等。花鼓中穿插的花鼓曲也极具地方特色,均来自民间流传的小调,还略带陕北民歌与“眉户戏”的味道,旋律抒情优美、意味悠长。

  稷山花鼓除了在祭祀仪式与闹社火时表演外,还在踩院、闹后场、贺满月、送新兵等场合表演,用以祈福祝贺。

  过去,稷山县的年节里村村有花鼓表演,身怀绝活的艺人层出不穷。目前,稷山高台花鼓仅在少数几个村落尚有流传,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吉林市

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是乌拉陈汉军旗常氏、张氏家族在家族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常氏家族称其为“单鼓”,张氏称其为“太平鼓”。

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是手敲单鼓、摆动腰铃的一种舞蹈形式。

单鼓,辽代称“臻蓬蓬鼓”,是萨满跳神不可缺少的神具。金建国后承袭之,历元、明、清,传承至今。

单鼓舞表演技巧丰富,有独特的风韵,引人入胜。舞蹈时,以脚步的移动带动腰部扭摆,使腰间悬挂的32个腰铃相互碰撞,发出节奏鲜明、清脆悦耳的“哗哗”声,同时双手敲击单鼓与之配合。单鼓舞的舞步是连续变化的,有丁字步的蹉步、走圆环形的回旋步、前进三小步后退一步、原地踏步等。

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与家族祭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舞蹈及其技法虽是为其家族祭祀活动服务的,但对研究我国尤其是东北地区满、汉民族的文化交融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