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平衡法则


    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所以会患病,是体内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这里所讲的“正气”是指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运转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而“邪气”便是指各种引起疾病发生的病因。正邪之气在人体内的此消彼长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消灭。

    疾病不论轻重缓急,都会有“应”“实”的区别,正如阴阳有“盛衰”的不同。那么,人体处于“虚”的时候怎么办?处于“实”的时候又该怎么做?人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便是中医学养生的最为朴素也是最为有用的理念之一。

    当人体处于“虚”时,便是正气不足,这时就要“补”,可见,“补”便是补人体正气之不足;而当人体处于“实”的时候,即是人体邪气大盛之时,这时要去“泻”,而“泻”则是泻邪气之有余。补和泻是中医治疗上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倡导的养生观中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理念。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提及“补”与“泻”的相关内容。所以说,要想真正做到本草养生,就必须注意“补”“泻”平衡,也就是“补”时勿忘“泻”。

    人类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体这种无时无刻的变化使人体很难保持一个绝对的平衡,这就直接导致了损益的发生。在某个阶段人体是损多于益,这个时候则需要补。而某个阶段又会是益大于损,这时便需要泻。而在维持补与泻的平衡中,饮食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调节器。在平时的养生过程中,不能偏颇其一,既要注意补,也要注意泻。二者始终要围绕着一条平衡线上下波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补泻之间互动与转化关系,补、损不能过,不能是损了还继续损,也不能补了还继续补。

    但现实中很多人都不能把握到补、泻的平衡。很多人更加重视“补”,看市面上不断出现的营养品,电视里的营养品广告,都能发现,人们偏颇于补。但事实上,补过多而泻不足,对人体健康是没一点好处的。盲目进补不但不能更健康,更有甚者营养过剩,疾患缠身。

    人体正常运转,机体功能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营养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工作性质、年龄、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补过多的部分并不能让机体功能超长发挥。这部分不需要的能量或者元素,堆积在人体内便成为体内的“垃圾”,甚至转化为有害物质。

    此外,从传统医学对于进补的理解的角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这和现代营养学上对营养的认识是相互呼应的。进补的目的是要调整人体虚实,主要表现为补血、补气、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同时还要根据受补之人的体质状况和病情的不同来调整。进补又有药补和食补之分,不论采用哪一种,其目的都是为了补虚扶正。所以,如果人体不虚的时候,进补就是一件毫无益处的事情,更有甚者还会对身体带来害处。《易经》中也提到:“益而不已必决(损)”,说的就是人体在不虚的时候进补会适得其反。

    所以说,进补并不是盲目地补充大量营养,它始终是围绕着一个平衡点进行,只有当人体有需要的时候,进补才能真正达到保养人体健康的功效。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