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灯(奉贤滚灯、海盐滚灯)

2013-12-09 0 反馈

滚灯.jpg

滚灯是一种流传广泛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各地表演形式不尽相同,按其流传地区分,主要有浙江滚灯、奉贤滚灯、青海滚灯、松滋滚灯、海盐滚灯等种类。滚灯表演所使用的灯一般以竹木纸布扎制,直径数十厘米至百厘米不等。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观多为球形,内部装有灯火。滚灯多由青年男性或儿童表演。演出时一般会做出抱耍、掷推、扛舞、系绳旋转甩动之类动作,也有的利用球灯或花灯进行技巧和歌舞表演。表演以锣鼓伴奏,技巧性强。


滚灯·奉贤滚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奉贤区

奉贤滚灯起源并流传于上海市奉贤区西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奉贤地处杭州湾入海口,历史上水患频繁,于是在民间产生了戴二郎神面具舞滚灯以求降伏水魔的祭祀仪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奉贤滚灯从祭神走向娱神,进而发展为娱人。每逢奉贤各镇灯会、节庆或者庆丰收、贺高升之日,庆贺活动都以舞滚灯为荣。滚灯体积大,在人群拥挤的地方,只要灯舞动,围观人群马上闪到两边,为后面的出灯队开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因此,滚灯被民间称为“百灯之首”、“灯中之王”。

奉贤滚灯以12根毛竹片条扎制,分大、中、小三种规格。灯体主要由外球和内球两部分组成,内球固定在外球体中心,内装蜡烛,大球体还装有一只铁转销。以红布包裹内球的灯称为“文灯”,黑布包裹内球的则称为“武灯”。

奉贤滚灯的各种动作套路,经过好几代人的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传统大灯有缠腰、白鹤生蛋、鲤鱼卷水草等,集中跳、爬、窜、转、旋、腾、跃、甩等多种人体肢体语言,中滚灯和小滚灯也有各自不同的代表动作,各种套路组合成了各种形态的民间滚灯舞。其中“缠腰”、“蜘蛛放丝”等十多套大灯动作集旋、跃等多种技巧于一体,别有神采;“彩云拱月”、“嫦娥盘头”等中灯动作与“小花”、“甩手”等小滚灯动作相配合,使滚灯表演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动人风貌。滚灯表演以锣鼓伴奏,服饰以民间戏服为主,扮演兵士者着短打服装。

奉贤滚灯的传统表演手法既是艺术形象的体现,又是历代劳动人民期盼美好的意愿象征,体现了淳朴的民族精神。多灯种男女同台表演,鼓乐伴奏再加以音乐烘托,是创新与传统的完美结合。目前,受外来文化冲击,滚灯的生存发展面临很大困难,一批老艺人相继谢世,个别高难度技巧濒临失传,急需加大抢救扶持的力度。


滚灯·海盐滚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海盐县

海盐滚灯是浙江民间在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一种竞技舞蹈,起源于浙江省海盐县,并在当地长期流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和清初的海盐地方文献中均有记载。

据民间传说,海盐地处杭州湾北岸,濒临大海,古代又有通商口岸澉浦港,经常遭受海患和海盗的侵袭。为御外侮,海盐当地形成了尚武的风气,民间盛行滚灯竞技比武活动,以此来展示村坊的实力。比武时有的村出红心灯,有的村出黑心灯,夺到黑心灯的村坊公认为武艺高超、实力强大,连海盗也闻风而避,不敢侵犯。清代海盐文人彭孙贻在《轮灯》诗的小序中记载了海盐滚灯表演的状况:“儿童缚竹为轮,展转相环,旋转飞覆,而灯不倾灭。壮士运之,衢中腾掷不休,曰滚灯。”可见当时滚灯在海盐十分流行。

滚灯在海盐民间世代相传,每年元宵节都要进行表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1949年。1956年,秦山镇滚灯队参加全县文艺汇演,首次将滚灯表演搬上舞台。20世纪80年代,海盐滚灯经挖掘整理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此后又多次搬上舞台。

海盐滚灯表演中,每套动作难度各不相同,有重技巧的,有重力度的。一般根据各人之长,因人而异。舞蹈时,除不停地上、下、左、右旋转灯具之外,还要围着灯打“虎跳”、“旋子”等翻滚动作,并辅之以“晃手”、“涮腰”、“踏步翻身”等古典舞动作。伴奏以“急讽”锣鼓为主,并即兴配以“走马锣”、“七字锣”以烘托紧张气氛。

海盐滚灯是劳动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竞技舞蹈表演形式,主要用于春节拜年、庆典庙会等活动,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动作风格上既有南方地区典型的婉约小巧,又有劳动人民的纯朴、爽快,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海盐滚灯出现传承危机,亟待抢救保护。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