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石塘七夕习俗、天河乞巧习俗)
12-09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石塘七夕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温岭市
石塘七夕习俗流行于浙江温岭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带,为16岁以下儿童于七夕节之日向七娘妈祈福的传统民间活动。石塘先民于三百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而来,存续至今。
七娘妈又称“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为织女星化身,在闽南,七娘妈被奉为儿童的保护神。
民间传说七夕是七娘妈生日,16岁以下儿童祭祀七娘妈祈福。16岁是孩子长大成人分界线,以后不再参加祭祀,因而这一活动在当地称做“小人节”。
主祭者为女性长辈。仪式程序是:初七凌晨至中午,有小孩家庭在门口设供桌,摆彩亭、彩轿,点香烛,放七个酒盅、七色线、时鲜果蔬、糖龟、刀肉、索糆、粽子等祭祀七娘妈。祭祀结束燃放鞭炮,焚化彩亭、彩轿以献给七娘妈。
该习俗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与台湾台南、高雄等地供奉织女“七娘妈”彩亭习俗一脉相连,对于加强海峡两岸文化认同与交流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亦有民俗学成年礼研究的活化石价值。
天河乞巧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
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扎制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人物玩偶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灵活现,斗智斗巧,尽展才艺,“对影穿针”延续古风。社区剧团还演出牛郎织女故事。
“七姐诞”乞巧习俗在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传承保护这一遗产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亦有民俗学研究价值。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