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市习俗(樟树药俗、百泉药会、禹州药会)

2013-12-09 0 反馈

药市.jpg

药市是在有历史渊源的中药材集中集散地定期举行的交易集市,历代形成的中药集散地有一百一十多处,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影响,采、种、制、用功能齐全,集散量大,交易活跃的有安国、樟树、百泉、禹城“四大药市”。

药王会是传统庙会的一种类型,唐代即已出现。名医孙思邈是传统中医药的行业神,被尊崇为“药王”。除此以外,历史上还有其他名医被某一地域奉为“药王”。以药王为信仰神主的庙会称为“药王会”,有名气的药市大多由药王会发展而来,也有的药市系发端于药材的集市贸易。

进行药材交易之余,每个药市都形成了各自的交易规则、祭祀礼仪和戏曲演出、游艺活动等药市民俗,吸引交易者以外的广大民众参与和观赏,使药市成为富有影响力的地方性群众集会场所。


药市习俗·樟树药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樟树市

樟树市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的南缘,自古为“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樟树在三国时开始出现药摊,唐代则辟有药墟,至宋代已形成药市,明代获得“药码头”之称,入清以后,樟树成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所”。从业的“樟帮”帮规严明,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精益求精,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樟树药俗。

民国时,中医受到限制,中药销路断绝,药材的生产和交易均呈衰败之势,即便如此,樟树仍能继续保持其全省药材总市场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樟树一年一度都会举行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参与地域之广,来者之众,成交品种、金额之多,均居全国南北药材市场之冠,于是樟树“药都”之名渐起,深为海内外药界同仁所推崇。

樟树药俗包括药材交易风俗、中药炮制、药膳、药业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容小视。时至今日,药业仍是樟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药市习俗·百泉药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辉县市

百泉药会流行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一公里处的百泉,它最初起源于隋代大业四年(608)卫源庙的河神祭祀活动,至唐高祖时祭祀规模进一步扩大,并逐渐加入了物质交易的内容。因太行山区盛产药材,药材交易遂成为庙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明代洪武八年(1375),庙会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药材交易日渐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庙会于是转变为药会。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各地来辉县的药商捐资修建了药王庙,在每年正月举办药王庙会,百泉药会由此逐渐演变成全国三大药材交易会之一。

进行药材交流的同时,庙会上还有颇具特色的祭祀药王活动,其中“放水鸭”、“送河灯”等地方民俗活动在当地有着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日益便利,再加上西医西药的冲击,传统中药文化和地方民间文化日趋衰落,百泉药会也因此而出现生存危机,亟待保护。


药市习俗·禹州药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禹州市

春秋战国时期 , 河南禹州已出现中药材交易活动,到明代洪武年间,这种交易形成规模,禹州因此成为全国较大的药市之一。清代乾隆年间,在官府的倡导下,禹州药交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各地药商结帮而至,在禹州建立药行、驿栈,形成了中药材、饮片、丸散、山货四大市场。到1949年,禹州已有药庄18家、药行41家、药棚65家、中药堂22家,从业人员1487人,结成二十多个行帮组织。各药帮还建立了许多会馆,其中名气较大的有山西会馆、怀帮会馆、江西会馆、十三帮会馆等。由此时起,禹州形成了市场门类较为齐全的中药经营和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当地独特的药商文化。

禹州中医药交易大会是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管理局批准的全国六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仅以2004年的禹州药会为例,共有450家药商参会,年交易额10亿元。近年来,由于医药交易方式的改变及信息化、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禹州药交会传统的药材交易方式受到很大冲击,期待有关方面能采取具体措施,对这一盛行已久的传统药会进行必要的保护。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