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戏(洪洞道情、沾化渔鼓戏)
12-09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道情戏·洪洞道情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洪洞县
洪洞道情是流行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的民间戏曲剧种,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其唱腔集法曲道情和民间歌谣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特点。
洪洞道情产生于明代,清代咸丰年间始出现其班社的详细记载。1960年洪洞县成立青年道情剧团,至1970年解散,其间剧团曾先后参加过山西省第二届戏剧汇演和山西省现代戏调演。1991年有关方面组织道情中专培训班,2000年洪洞县文化馆成立演剧队,抢救恢复洪洞道情。
洪洞道情的曲调分为“官调”、“平调”和“高调”三类,主要剧目有《天仙配》、《龙虎山》等。
道情戏·沾化渔鼓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沾化县
渔鼓戏起源于山东省沾化县胡家营村,至今已有两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山东沾化及周边县区,在山东东营与河北黄骅等沿海地区也有流布。清代雍正元年(1723)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请来道士进行说唱。村民学习其腔调后逐渐加以变化,融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体,又吸收了弋阳腔(高腔)和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将原来的渔鼓说唱形式发展为在舞台上化装演出的渔鼓戏。
渔鼓戏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其唱词结构有“三句一番”的特点,韵脚讲究平起仄落,演唱中还常出现“引腔、腹腔、锁腔”,与沾化民歌在表现形式上如出一辙。渔鼓戏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在表演、伴唱和锣经等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表现。
渔鼓戏中有道教文化、移民文化与山东地方文化的历史遗存,为传统民间文化发展流变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其板式和演唱形式独树一帜,在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的嬗变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