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平讲戏

10-11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屏南平讲戏.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屏南县

屏南平讲戏是闽东方言区最具影响力的地方高腔剧种,系由明末清初流行于闽东北民间、别称“肩头棚”的“驮故事”表演发展而来,普遍流传于福建省屏南县一带。其艺术形式比较简单原始,唱腔中多有当地民歌俚曲及道腔释乐的成分,演唱时只用“刀鞘板”配合锣鼓打出节奏。平讲戏与弋阳腔具有相同的演唱特点,采用徒歌与帮唱结合的“唱”、“和”形式,“一人成声而众人相和”。后来经过发展,逐步增加了弦乐伴奏,所用乐器有“毛胡”、“指呐”等。平讲戏常演的剧目包括习称为“七双”、“八赠”、“二十一杂”的一批经典作品及小生、小旦、小丑应工的一些“三小戏”,其表演质朴粗犷,接近生活。服饰化妆也很简陋,一般以印花土布缝制戏衣;小丑只在两颊画个白圆蛋,再插上两条鼻须即可上台;小生、小旦只用“厦门桃”在眉心、嘴唇和两颊各捺一点红就登场表演。

平讲戏保存着白字弋阳高腔的艺术特色和古朴的表演风格,为高腔特别是“白字高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其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是我国戏曲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