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习俗(沁水柳氏清明祭祖、太公祭、石壁客家祭祖习俗、灯杆彩凤习俗、下沙祭祖)
沁水柳氏清明祭祖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沁水县
沁水柳氏清明祭祖是山西省沁水县西文兴村柳氏家族存续的传统祭祖礼仪民俗。
西文兴村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河东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保留着柳氏在明清具有宗法制度特征的完好古建筑群。柳氏民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落居住人口迄今仍是一脉同宗的柳氏后人。据现存金石碑记和《河东柳氏族谱》记载,该村柳氏后人均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后裔,世居西文兴村,遵训守礼,传承了河东柳氏家风和美德,延续了河东柳氏独特的人生礼俗,并立石永记于西文兴柳氏宗祠,常年祭祀,慎终追远。
清明祭祖最为隆重。清明前三天开始忌荤吃素,早上第一顿第一碗饭必献祠堂。各家上坟扫墓。清明日齐聚祠堂,以牲礼献祭先祖。外出者这一天也都赶回来参加祭祖仪式。
该项目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太公祭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文成县
太公祭是存续在浙江文成县南田镇以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为对象的家族及地方先贤祭祀礼仪习俗。
“太公”是后世对明代著名历史人物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的尊称。文成县是刘伯温故里,文成县以刘基谥号得名。文成县南田诚意伯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贤公祭日在刘基诞辰的农历六月十五日。刘氏宗族固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六月十五日举行春秋二祭,世代传承至今。
春秋家祭由刘氏宗族开会研究,选出父母双全,子女成双,德才兼备的刘氏后人作为祭主,届时全国各地的刘氏宗亲、台湾刘氏后裔以及旅居海外的刘氏族人都参加祭祀仪礼。温州市下辖的平阳、苍南两县以及周边的青田县又有类似活动。
“太公祭”祭祀活动中心在南田诚意伯庙。主要内容有:1. 除夕祭主行“起马祭”后,将容亭(刘伯温牌位)送入刘基庙。2. 巡城。3. 祭“追远祠”(祭刘基上七代)。4. 春节辰时,祭太公。5. 祭礼结束表演舞龙、花灯等民间表演。
该遗产对于刘氏宗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作为纪念地方先贤的民俗活动,得到当地社区民众广泛认同,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促进海外华侨华人认祖归宗、推动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活态存续的“家祭”样本,有重要的民俗学、社会学价值。
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宁化县
石壁客家祭祖习俗是在福建省宁化县客家人中存续的传统祭祖礼仪活动。
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北人南迁,形成华夏民族一个独特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南迁均以宁化作为集聚地,因此被海内外称为“客家祖地”,视为“客家摇篮”、“客家朝圣中心”,民谚云“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石壁客家祭祖始于明洪武年间。石壁客家各宗族聚居地建造的宗祠、家庙至今还保留二百余座,遍及全县16个乡镇,是祭祖的中心场所。
客家祭祖沿袭古礼,分为春秋两祭。春祭在清明节,又称清明祭;秋祭在农历八月初一,又称秋清明。公祭(或称官祭)规模盛大。族祭(或称私祭、家祭)由同一姓氏后裔共同举办,或在祠堂祠祭,或在祖茔墓祭,敬祖穆宗,慎终追远。
石壁客家祭祖习俗是客家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对于继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亦有学术研究价值。
灯杆彩凤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揭东县
竖灯杆升彩凤是广东省揭东县港畔村及其周围江姓族人纪念其先祖、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的传统民俗活动。
宋末右丞相江万里被俘不降,投江殉国,其孙江汝祖携家人定居揭阳龙砂。江氏传至十一世祖时,族人在江边发现凤栖竹林,念及先祖江万里平生喜凤,江氏后裔就用“竖灯杆升彩凤”的形式来纪念先祖江万里,表示不忘先祖,世代相传。
竖灯杆升彩凤,即是用一根十多米长的毛竹,尾部留着竹叶,竹尾挂灯笼,灯笼上方挂着一只五色“彩凤”,凤尾与凤身都披上绣有金色丝线的红绸缎,上面写着“吉祥”、“幸福”字样,凤下挂着风铃,风一吹,“彩凤”转动,铃声清脆悦耳。白天,一枝枝竹竿,一只只“彩凤”,一家连一家,极为壮观;夜里,灯笼和“彩凤”上安装的各式闪灯一齐亮起,形成一座色彩斑斓的灯城,辉煌靓丽,蔚为壮观。
竖灯杆升彩凤这一民俗活动在潮汕地区乃至国内是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还有重要的民俗学、历史学、工艺学价值。
下沙祭祖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下沙祭祖是存续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下沙村的黄氏传统祭祖礼仪活动。下沙村与香港隔河相望,村民均为黄姓,现在旅居海外的下沙籍黄氏后裔约有3000人。南宋时期,客家人下沙黄氏一世祖黄默堂辗开基立村,其墓在今深圳市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祐八年(1248)。今存九世祖“黄思铬公世祠”始建于明代。传世《黄氏家谱》中载有家训,第三条为“重祭”,曰:“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应立祠堂,置祀产,春秋时节令我族人咸集祠堂,举行典礼,弘扬仁孝之德,除却蠢愚之念。”
下沙祭祖习分春秋两祭,春祭只拜祠堂,秋祭既拜祠堂也拜祖墓。下沙祖墓建于南宋淳祐年间,祖祠始建于明代。拜祠堂时擂鼓、奏乐、放炮,60岁以上老人身着长衫至中殿三跪九叩,然后长房嫡孙、族长、宗亲会长依次至正殿行初献礼、亚献礼及三献礼,宣读祭文,然后裔孙们分批上前祭拜。旅居海外的下沙籍人士每年亦派代表回来参加祭祖活动。祭祖期间,民间同时举行舞龙、舞狮、粤剧表演,举办大盆菜宴。
该项目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社区凝聚力,加强与海外华人、台港澳同胞的紧密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