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过年有什么习俗 闽南人春节习俗
闽南地区信奉神明,所以过年风俗特别多,那么具体有哪些习俗呢?小编精心收集了闽南人过年有什么习俗,闽南人过年的习俗,供大家欣赏学习!
闽南春节习俗
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敬天”“敬神”“拜祖先”是其中最为浓重的春节礼俗。过去,从闽南地区到海外的华人华侨光宗耀祖的三件大事是“娶妻”、“生子”和“建大厝”(建大房子),而在传统春节,海内外的闽南人都无一例外地把“敬天”、“敬神”和“拜祖先”三大习俗给保留下来,并作为最隆重的三大礼俗,而正月初一拜天公便是其中最为隆重的礼俗之一。
采尘、跳火堆、“年兜花” 烧去“过年畚” 迎来好兆头
家家户户门口的火堆,远远望去犹如连成一个火群。大家将“过年畚”倒进火堆,以烧“过年畚”去告别上一年的不如意,寄愿新年生活风调雨顺。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的这段日子,民间将之称为“迎春日”,在此期间,各家各户都要为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而做准备。
米粉肉、过年饭 备食跨年吃 讨个好彩头
年夜饭要留下一碗,需要放上鸡蛋、九鬃芋、糕粿、红橘、柿饼以及红枣,还要放上红包以及一朵红纸折成的“春花”。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这句自古流传于闽南民间的俗语,其意指到了腊月下旬,就该着手为过年准备一些肉食了。
甘蔗顶门、看避债戏 新年入佳境 善举促年俗
除夕,拿两根贴上红纸的甘蔗放在古厝大门后;一家老小上街看大戏,这样的古老年俗已不多见了。
金橘糖、花生仁糖 甜碟摆厅堂 茶点增年味
正月,闽南人家总会在厅堂中摆放一盘“甜碟”待客,以此祝福客人们新的一年里有一个“甜蜜的开始”。
每逢春节,闽南人家里的‘甜碟’中总会看到金橘糖,这是因为闽南语中“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之意。因金橘多野生于山间,其果树年年开花结果,由于其味道很酸,无法直接生吃,当地人便把它去籽后,用盐水浸泡去除酸涩味,之后再以白糖腌制熬煮成金橘糖,如此一来,既保留了金橘原有的橙黄色泽以及特有的香味,也让它入口甜如蜜糖,不再苦涩难食。而金橘糖除了是过年期间配茶的佳品,同时也可与花生一起煮成待客的甜汤,也能作为蒸年糕的辅料,为年糕增加一些果香味。
花生仁糖,与冬瓜糖、红枣、寸枣等都属于春节甜碟中的古早味茶点。
闽南春节习俗如下:
1、闽南春节之筅尘日
这是年终的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扫完尘,扫把上的嫩竹枝叶、稻草、甘蔗叶等一般都不会丢弃,而是收藏起来,待到除夕夜时,再拿出来,用来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2、闽南春节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闽南春节敬天公
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4、闽南春节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5、闽南春节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6、闽南春节团拜
所谓“团拜”,即使村民一起到村里最大的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八九点的时候开始。团拜的由来与村民的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祠堂敬拜天公时,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仪式叫做“爻杯”。“爻杯”在闽南以及台湾一带盛行,也叫“博杯”、“掷筊”。
7、闽南春节压岁钱
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