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塑艺术的起源与历史
捏面人,就是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塑源于汉代,盛于清代,流传至今,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
我国古代民间很多地方都有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包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慢慢的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人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
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653 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到了宋代,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当时面点,有“甲胄”人物、“戏曲”人物、“孩儿鸟兽”、“飞燕形状”等,可谓“奇巧百端”。
明清时期,艺术面塑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清代咸丰三年( 1854 年),山东菏泽穆李庄做泥塑的王清源、郭湘云等人采用染色的糯米粉捏面人(当地俗称“江米人”)销售,很受欢迎。光绪年间,天津出了一位“面人张”。他早年抄录戏曲,擅长校勘,人称“百本张”,捏面人的艺术精湛,可惜其技艺在晚年失传。
汤子博
曹仪策
郎绍安
人们所熟悉的近现代面塑名家,以“面人汤”汤子博、“面人曹” 曹仪策 、“面人郎”郎绍安最著名。汤子博的面人生动传神,曹仪策的面人精细素雅,郎绍安的面人色彩浓重。故宫博物馆现在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敷仪玩过的一些人物面塑,就是出自著名的面塑艺人汤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仍然色彩鲜艳,技艺相当成熟。此外还有“粉人潘” 潘树华以及其女婿“面人赵”赵阔明等人。
面塑实际上就是“馍”,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而形成的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艺品,制作步骤有四,分别为“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缺一不可。有时还要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人的生动性。面塑的核心技术是发面,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步骤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塑形象就会脱颖而出。据说面塑最传神的部分是“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这也是制作人最难把握的地方。
蛇盘盘
囫囵
面塑的题材非常丰富,一般会因场合不同而不同。比如,春节来临前,捏制鸡、鸭、鱼、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等,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在“寒食”节祭祖时,捏制 “蛇盘盘”,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婴儿满月时,由姥姥家捏制椭圆面圈上放置精美十二属相的面塑,即为“囫囵”,寓意孩子健康成长;老人寿辰时捏制寿桃,寓意老人长寿等。除了以上题材外,面塑艺人还根据历史故事创造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霸王别姬等古装人物作品,正如老艺人所说:“天上飞的,地下跑的,什么都能做。”
连年有余
面塑艺术流行在我国黄河内外、大江上下的很多地方,如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使得面塑的品种多样,内容丰富。“礼从宜、事从俗”,民俗活动的需要直接促进了面塑的发展,面塑也被赋予不同的吉祥含义。比如春节的时候,做成“莲花”和“鱼形”的面塑,表示“连年有余”;婚礼上送龙凤、鸳鸯、石榴形状的“喜饽饽”,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多子多福。孩子满月,外婆家送给孩子十二生肖的面圈,或者“麒麟送子”,祈求“圆满”。陕西一带的农村很注重面塑,在拜年、贺喜、祝寿、探亲、祭祀的时候往往带着些“喜庆花糕”(也称“花馍”),这些造型不同的花糕与不同的民俗相互呼应,形成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景观。
除了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面塑还具有较为突出的审美意义。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面塑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具有一些共性:突出文官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武官虎背熊腰、昂首挺胸;老人老态龙钟、脊背弯曲;女性削肩细腰、亭亭玉立;儿童虎头虎脑、憨态可掬。在一组面塑中,则注重场景气氛的营造,每个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分明,但却紧密围绕着情节,烘托主题。对动物的塑造则突出起温顺可亲、喜庆祥和的一面,而不是夸大其凶猛的生物特征。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既符合民俗文化心理,又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面塑绝不仅仅是个玩赏品,它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人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的智慧。同时,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民间艺术总会带来莫大的惊喜。此外,面塑还一直是一种谋生的行当,但它又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其价值有独特的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小小面塑更能显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经营,面塑早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它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旨趣和技艺特色,其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因素。因此,面塑既是雕塑却又超越了一般雕塑的意义。自诞生以来,面塑始终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受到我国世代少有的“重视”,成为中华民族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