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会(苇子灯阵、胜芳灯会、河曲河灯会、肥东洋蛇灯、南安英都拔拔灯、石城灯会、渔灯节、泮村灯会、自贡灯会)

2013-10-11 0 反馈

灯会.jpg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它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灯会多出现在元宵节期间,也有些地方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灯会,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代,唐宋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各地灯会活动已经达于鼎盛。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人们要张挂和燃点各式各样的彩灯,同时举行观灯、赏灯、赛灯等庆祝活动,以祈阖家团圆、人寿年丰。以灯会为中心,各地形成了猜灯谜、吃元宵、走百病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元宵节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日益丰富,不少地方在元宵节庆中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抬阁等传统民俗表演,使灯会显得更加热闹红火。


灯会·苇子灯阵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邯郸市

苇子灯阵是一种将工艺制作与舞蹈表演有机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流传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以西的义井镇东王看村。相传原磁县贾壁村一带战国时期已有逢年过节演出苇子灯的风尚,到了明代,邻近的东王看村村民前往贾壁村观看表演时学得灯艺。从此苇子灯开始在东王看村流行,而贾壁村的苇子灯表演却慢慢失传了。

苇子灯的制作十分讲究,灯架以高粱秆或竹竿、木杆制作的苇秆插成,灯的内外层均用棉纸和彩纸装饰,蜡烛系以羊油为材料特制而成。灯有24杆,象征一年24个节气风调雨顺。苇子灯阵多在春节期间表演,每年一进腊月,东王看村村民就开始采购灯油、红绿纸等材料,剪贴铰装,精心制作灯阵道具,将丰收的心情融入艺术之中。

元宵节是表演苇子灯阵的高峰期,届时东王看村村民披红挂彩,欢天喜地地出门观看,场景热闹非凡。苇子灯阵由年轻体壮的小伙子32人于夜间表演,其中24人擎苇子灯,8人提小灯笼,通过灯的流动形成各种图案或字样,场面十分壮观。表演中需用到9盏小灯笼、24杆苇子灯等道具及墩鼓、小钹、大钹、小锣等打击乐器。传统的苇子灯阵节目有《跑圆场》、《四马投唐》、《八门套九星》、《倒卷帘》、《二龙出水》等,表演者还可以组合出“天下太平”等多种字样。

苇子灯阵以艳丽的装饰、粗犷的表演营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生动展现出流行地民间文化的质朴风貌和民众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灯会·胜芳灯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霸州市

  胜芳花灯源远流长,明初已闻名京津华北一带。它由盂兰盆灯会、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三部分组成,主要流传于河北霸州地区。

  “盂兰盆灯会“又称“中元灯会”,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晚上举行,届时渔民会在水中投放“河灯”,以悼念逝者,追荐亡魂。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活动都在元宵节期间举行,整个元宵灯会历时五天,自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八结束。灯会最早是在街心老爷庙前的中心广场搭起一座高2 米、面积60 平方米左右, 俗称为“鳌山”的灯台,灯台上吊满精选出来的数百种自制花灯。元宵灯会期间,白天有七十多道古老民间花会踩街巡演,戏院书馆、酒肆茶楼等处全天义演。入夜,百姓云集鳌山周围观灯听唱,民间艺人轮流表演,到处喧哗沸腾,一派兴旺景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域环境及城市建设的变化,胜芳灯会又增添了一些新的表演形式。

胜芳传统花灯有两千种之多,以动物、植物、人物、器物、建筑、神佛等题材的作品为主。这些彩灯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习中产生出来的,它们工艺严谨,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大方,风格上自成体系,其中一些花灯形式独特,为胜芳所独有,如猪八戒灯有几十张嘴,可以同时张合,等等。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充分展示了胜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它丰富和活跃了当地人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及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灯会·河曲河灯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河曲县

河曲河灯会是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区一种盛大的民间节庆活动样式,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境内。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共同参加河灯会活动。活动开始,首先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随后由僧人诵经,与会民众将做好的河灯摆供于神龛前,祈求神禹保佑风调雨顺,消灾免难。晚间,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河运组织出面举办大规模的放河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祷平安。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每晚除放河灯外,还有戏乐助兴。

河曲河灯会已进入晋、陕、蒙三省区民众的集体记忆,成为河曲地区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学、民俗学及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灯会·肥东洋蛇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肥东县

  洋蛇灯产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的大邵村,相传元明之交大邵村的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而藏身山洞,元兵发现二人后欲图不轨,此时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惊散元兵,婆媳因而得救。邵家认定巨蟒是“东海蛇神”,为感念其救命之恩,村人扎成蛇灯,取名“洋蛇”,意指巨蟒为海洋中的蛇神。由此开始,洋蛇灯在大邵村的邵姓族人中世代相传。

  洋蛇灯制作工艺复杂,有一整套绑、扎、凿、勾、翘、压、衬的方法,通过老艺人的口传身授加以传承。蛇身以竹篾扎成鳞状,外蒙白布,不绘鳞。夜间燃点时,蛇腹内烛光照耀,白布上出现鳞纹。蛇眼也用蜡烛点亮,看去活灵活现,气足神完。在大邵村,每过18 年才会将灯取出玩赏一次,每次玩赏都要增加一节,每节长1.6 米,目前洋蛇灯长度已经达到104 米。

  洋蛇灯表演中有“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等舞蹈动作,以锣鼓和民间礼炮“三眼铳”伴奏,主要乐曲有“长槌”、“十番”等。现在,洋蛇灯已成为大邵村居民欢庆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独特的舞蛇表演别具魅力,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


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南安市

英都镇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西部,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在此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春节民俗活动。英都春节习俗由正月初二的祭祖、正月初九的拔拔灯会和正月十一的“割香”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拔拔灯会是整个年俗活动的高潮。

宋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促进了英溪内河驿渡运输的繁荣,南宋淳祐年间,陈姓船夫为祈风调雨顺,从丰州九日山的敕建昭惠庙分灵到英都奉祀,并创造性地将上元观灯改为更具喜庆气氛的“天诞日”游灯。游灯队伍的灯笼以大绳拉拴,为首者肩负大绳弓身拉动队伍前行,生动再现了英溪纤夫逆水行舟,与自然相搏的壮观场面,堪称一绝。后来英溪船运式微,陈姓船夫迁徙别处,昭惠庙由洪姓乡民奉祀,拔拔灯会成为当地农民一年一度的祈福盛典,世代传承,至今已历七百余年。另有“车鼓舞”、“花鼓唱”等民间文艺形式依附于拔拔灯会流传下来,现已成为灯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拔拔灯会活动再现了当年英溪纤夫拉纤行船的场景,从一个特殊角度反映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内河驿渡运输的繁荣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如今海内外的南安乡亲几乎每年都会踊跃回乡拔灯、观灯,拔拔灯会成为凝聚亲缘、族缘的纽带,为团结海内外华人共同参加家乡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灯会·石城灯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石城县

  石城灯会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习俗,主要流布于江西省赣南的石城县,江西石城方言中,“灯”、“丁”同音,因此舞灯便有祝愿人丁兴旺、家宅吉祥之意。明清时期新春舞灯活动在石城已经盛行,农历腊月一到,乡村间一些文艺爱好者便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各式灯彩,自正月初一起游村串户舞灯为戏,直至元宵“谢灯”方才停止。

  石城灯会的道具、舞蹈、音乐都极为优美,其灯彩包括龙灯、狮灯、马灯、蛇灯、菜篮灯、宝伞灯、牌灯、鲤鱼灯、罗汉灯、蚌壳灯、船灯、八宝灯、板桥灯、麒麟送子灯等几十种,均以各色纸张和竹篾通过编、扎、画、剪、贴等手段精制而成;其中龙灯、狮灯表演动作粗犷豪放,菜篮灯等的表演轻盈活泼、泼辣诙谐、生动灵活;伴奏音乐多为石城特有的民间打击乐,曲调则多采用石城地方歌曲和赣南采茶戏旋律,节奏明快,悠扬动听。

  石城灯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灯彩制作、舞蹈表演及音乐创作等充分展现了客家先民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石城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


灯会·渔灯节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烟台市

渔灯节是山东省烟台市沿海渔民特有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它流传于烟台地区的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起初,烟台沿海渔民未能完全摆脱对农耕文化的依附,将陆地习俗搬到了船上。随着历史的变迁,渔家文化不断发展,在烟台地区形成了渔灯节的雏形,其后这一节日逐渐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成为渔民专有的节日。农历正月十三、十四午后,烟台沿海渔民从各自家中出发,抬着祭品,高举彩旗,一路燃放鞭炮,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

渔灯节是胶东沿海地带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渔家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渐渐融入渔民生活,成为胶东渔民习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灯会·泮村灯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开平市

泮村灯会流传于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的泮村乡,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泮村乡彩旗蔽日,爆竹声声,四十多个村庄户户张灯结彩,全乡群众簇拥着三米多高的大花灯,由晨至昏游遍全乡,游灯时前以罗伞开路,旁有龙、狮相随。

泮村灯会起源于明代,当时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泮村邝姓十三世祖祁健斋前往拜见曾在泮村执教的名儒陈白沙(1428 — 1500),询问消灾避祸的办法。陈白沙指示说,泮村有狮山、虎山、象山、马山、牛山五座黑石兽山,五兽镇村,本可确保平安,但作为五兽之王的狮子昏睡未醒,其余四兽捣乱,才导致当地灾祸频仍。他建议乡中各家挂灯鸣炮、敲锣打鼓以吵醒狮子,让它管住四兽。泮村民众听从指点,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正月十三,家家户户点灯鸣炮,摇旗呐喊,响声震天。据说自此以后,泮村又回复了太平景象。由这一年开始,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泮村民众都要举办舞灯活动,以消灾祈福、辞旧迎新。每年台山、新会、鹤山等邻近县市的群众都会赶来参观助兴,整个灯会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热闹非凡。


灯会·自贡灯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自贡市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流域釜溪河河畔。自贡灯会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年间这里就有了新年燃灯的习俗,清中叶以来,自贡的“狮灯场市”、“灯竿节”、“提灯会”、“瞒天过海”、“牛儿灯会”等会节活动相沿不绝,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情。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现代自贡灯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繁荣兴盛。从1964年到2006年春节,自贡已成功举办了19届灯会。

  自贡灯会以元宵节灯会最为著名,场面宏大,灯彩丰富异常。按类型分,自贡元宵灯彩主要包括工艺灯、座灯、组灯等几种。其中以组灯最具特色,它多表现优秀民间传统、古典名著、神话故事等题材内容,具有大型、群体、联动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彩灯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自贡灯彩构思巧妙,制作精细,用料独特,瓷器餐具、玻璃瓶、蚕茧、细竹篾、扎染、丝绸等均可用为制作灯彩的原材料。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制成的灯彩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面貌,将自贡灯会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