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调

2013-10-11 0 反馈

武林调.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武林调又称“杭曲”,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它系由清代民间宝卷的宣讲活动演化而来,清代后期逐渐成形,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武林调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演出场所不限,表演者一般为4至5人,主要特点是分行当说唱,表演者借助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行当来刻画人物,模拟其身份、动作、表情、语气等。有时可由一个表演者模拟数个人物,跳出跳入,变化多端。武林调的唱词多采用七字和十字句式,而在下句押韵,风格清楚明白,通俗晓畅。说白按行当而定,生、旦、净、末各角均使用杭州话书面语,丑角则使用杭州市井方言,生动活泼,特点鲜明。

武林调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除“大陆板”、“二六板”、“平板”、“游魂调”等主要腔调外,还根据内容表达需要引入民歌小调和其他姊妹曲种的曲调,兼收并蓄,异彩纷呈。二胡、三弦、琵琶是武林调的主要伴奏乐器,早期演出以木鱼击节,后期改为鼓板。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武林调积累了四十余部传统曲目,《方卿见姑》、《岳飞传》、《玉堂春》、《何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1969年4月,杭州曲艺团解散,团内的武林调艺人多转行谋生,导致这一优秀的南方民间曲艺样式迅速走向衰落。目前武林调生存困难,濒临灭绝,急需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抢救保护。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