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清明

  清明,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生机盎然,天气清洁明亮,既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又是春游娱乐的大好时机。

  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是指太阳运行到黄道上的一个特定位次,它所反映的是此时的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劳动人民根据节气安排农事活动。

  在民俗活动中,清明又被俗演为一个节日。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意义。

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内容。因为三个内容相隔不远,所以,也便融为一体了。上巳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是春游娱乐,后来演变为赶庙会。文人雅士到弯弯曲曲的河边吟诗喝酒,将盛满酒的双耳船形酒怀,放入小河中顺水漂流,漂到哪个人的身边,此人便赋诗吟酒,名为“曲水流觞”。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结伴来到浙江山阴(绍兴)兰亭,作此游戏。这次游戏中的诗作合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了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这一天,女人们要到河边洗衣裳,谓之“祓禊”,即洗去一年的不洁与秽气。

  还有放风筝、拔河、荡秋千等多项体育活动。

  “寒食”节,亦名禁烟节、冷食节,时在冬至后的103日或105日,即清明节的前一二日。寒食节的民俗内容是禁火。禁火风俗周代已经流行,当时是祭火神的,到了魏晋之时,才演化为纪念介子推。

  春秋时,晋国君主晋献公非常爱他的妃子骊姬,想把君位让给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就把太子申生杀害,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保全性命,便离开晋国,流亡出走。介子推辅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一次,他们迷路山中,粮绝无援,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于是介子推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在封赏功臣时,独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重耳面前为介子推叫屈,重耳忆及往事,心中有愧,亲自去请介子推受赏受封。介子推早已背着老母隐居绵山,不肯复出,重耳派人搜山,也不见其踪影,便设计放火烧山,逼其出山。等大火熄灭后,只见介子推抱着一棵大柳树死去了。

  在现场,发现衣襟一片,上有几行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

  重耳看罢,百感交集,十分伤心,遂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清明前夕)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饭,以后相沿成俗,“寒食禁火”。

  纪念介子推的活动,还有头上与门首插柳枝的习俗,以后演化为清明植树。

  民间还用面粉捏制成各种精制的小动物和植物及植物果实,蒸熟后,五彩点染,用柳枝串起,俗称“寒燕”或“子推燕”。相传介子推死后,曾有百鸟集于他的殉难处。清明节的民俗内容,主要是上坟祭祖。墓祭在中国起源甚早,西周时则有墓祭之俗,奏汉时代注入了礼俗内容,到了唐代定在清明节。这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已经合二而一了。

  俗信认为,一方亡魂,皆由城隍管领。春季,城隍于清明节出府巡察,洒扬饭食,施食饿鬼。民间也趁此机会祭奠祖先。所以,有人把清明节叫作“鬼节”。现在的清明节扫墓,性质上已淡化了迷信色彩,但不能说与此俗毫不相干。

  现在的清明节,已经是个三位一体的民俗节日了。

  这一日,保德的民俗活动,大体有以下几项:

  吃冷食。清明这天,家家摊煎饼包凉豆芽与地皮菜调和的菜馅,蘸醋蒜汁冷食,饶有风味。

  荡秋千。在一些大村中,好事者树起高高的秋千架,男女争相游荡,飘飘欲仙。个户人家也要在大门上拴绳索,权当秋千架,供儿童玩耍。据说这一天荡了秋千,一年心明眼亮,所以,荡秋千又称“游眼明”。

  秋千架最高的,首推县城所在地东关镇的水秋千。旧日东关镇有煤灰沟水穿街而过,形成河槽,将东关分成东西两半。清明之日,好事者在河槽打个小土坝,蓄水为池,池边竖起高高的秋千架,池中置一个不足一尺见方的石墩,作为上下秋千的踏石,上架容易,下架很难,但男女青年争相飘荡,名目繁多。诸如“单荡”、“双荡”、“站站”、“鹞子翻身”、“单野鹊”、“双野鹊”、“不列子”等。少数人在下架时能落到踏石上,而多数人却落到水里,但人们均不以为然,我想这也是一种洗却秽气吧。

  上坟祭祖。这一天家家上坟祭祖,并为坟头添土,也有在此日立碑、烧冥器者。

  捏“寒燕”。早些年,于清明这天,有捏“寒猪”、“寒羊”的习俗,这是“寒燕”的变种。现在人们已不再保留此俗了。

  公益活动有植树造林,为革命烈士扫墓等事项。

  旧日,圣母殿举行庙会,人们争相赶会进香,祈子祈福。解放后,庙会不再定期举行。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