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唱哈节

  作为一个以“海”抒写历史的民族—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节日—唱哈节源远流长,它积淀着京族的古风遗俗,见证着京族的成长历程,还将与京族一起走向未来。唱哈节是京族文化的载体,与京族的宗教信仰、社会历史、音乐舞蹈、饮食服饰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唱哈节是京族民族意识的个性化表达,是京族文化最直观的综合表现。
  它所表现出来的京族节日文化,与广大京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紧紧伴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应和着时代的脉搏,与京族的发展紧密相连。

唱哈节的由来

  “哈”是京语,是“歌”的意思,“唱哈”即唱歌。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据传是为了纪念神公诞辰而举行的,是以唱歌贯穿始终的祀神、祭祖的祈福攘灾活动。
  唱哈节是京族特有的融祭祀和文娱为一体,具有浓郁海洋文化气息的民俗活动,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主要活动。唱哈节的形成与京族祖先的创业密切相关,京族人民把他们祖先征服自然、战胜邪恶势力、建设家园的艰苦创业精神,反映到了一个美丽的神化传说之中,即镇海大王铲除蜈蚣精的传说。相传京族三岛一带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中的白龙岛上住着一只蜈蚣精,凡是经过的船只,必须奉献一个人给它吃,否则蜈蚣精便兴风作浪,打翻船只,吞食渔民。长期以来,蜈蚣精成了这‘带的大祸害。智勇双全的神仙镇海大王帮助这一带的人民铲除掉了这只害人的蜈蚣精。蜈蚣精被斩成三段,头变巫头岛,身变山心岛,尾变万尾岛,就是现在的“京族三岛”。京族祖先为了感谢镇海大王除妖灭害的大德,便尊奉他为护岛神,并为之立哈亭供奉,每年都到海边将其迎回哈亭来享祭,这就成了京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唱哈节。关于唱哈节的来历,还有另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以传授歌舞为名,动员京族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的反动统治,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故后人修建“哈亭”,内设他的神位纪念他。由于他的歌声优美动听,深受人们喜爱,京族人向他学到了许多歌,又以歌传歌来歌颂他,每年到了约定的日子都要唱哈祭神。久而久之,每年一次的唱哈便成了京族人民最盛大的民族节日。虽然这些都是被京族人民赋予了神话色彩的美丽传说,但却表达了京族人民对神公和祖先的感恩和怀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京族惩恶扬善、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
  唱哈节一年一度,欢庆活动一般持续一周左右,这种传统延续了几百年,“文革”期间曾一度停顿,改革开放后从1985年起逐渐恢复。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沥尾在农历六月初十,巫头在八月初一,山心在八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各地唱哈节的日期基本上继承了祖宗的传统,延续了几百年,只是巫头略有变化。“文革”前巫头和万尾的唱哈节同为农历六月初十,改革开放唱哈节得以重新恢复后,考虑到各村分别连续地举行唱哈节,可以增进彼此的友好和交流,也能使欢乐的节日气氛得以绵长,同时适当推迟唱哈节举办的日期,在气候相对凉爽的环境下更利于唱哈节各项活动的开展,因而巫头的唱哈节由六月初十推迟到八月初一。

哈亭的变迁

  哈亭内的圆柱上都雕写着记述京族历史的楹联或诗词,据说有些楹联从哈亭建立之初就有了,一直流传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如刻在正殿离神位最近的两副楹联:“风云一遍白腾江上接威灵,社樱两会青史边中垂火烈”和“古在南邦成原例山河之永固,今朝北国敬严存社棱之遗风”,就是京族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建筑结构上来说,现代的哈亭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亭子,而是汲取了汉族文化的庙宇建筑,它既保留了传统哈亭的建筑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无论从建材、规模、样式上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扩大唱哈节的影响,弘扬京族文化。施工历时一年、于2002年4月建成的万尾哈亭,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哈亭,高9.8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总投资40多万元人民币。它的建成,不仅为唱哈节期间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宽敞的空间,也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吸引了包括越南在内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唱哈节期间更是来岛游客首选的游览景点,成为京岛民俗旅游又一新的亮点。

唱哈节活动过程

  虽然各地唱哈节的日期有所不同,但整个节日的活动过程基本一致。在唱哈节来临之前,京族人民都赶着把活儿干完,家家户户把庭院打扫干净,布置一新,并备好待客的酒菜。到了唱哈节那天,全村男女老少集体出动,云集哈亭内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密切以及京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现在参加唱哈节的除了京族人外,还有当地和别处来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越南友人,宾客云集,高朋满座,兴高采烈地欢度佳节,场面隆重而热闹,充满原始古朴又时尚现代的气息。节日期间的活动安排早在唱哈节前几天就由村里的“老大”、村委会成员以及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开会讨论,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然后根据活动安排做好分工,各司其责,保证节日期间各项活动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整个唱哈节的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部分。

迎神

  迎神仪式很讲究,也是唱哈节中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迎神队伍由负责唱哈节主要仪式的人香公(负责哈亭节日庆典及日常哈亭烧香)、翁祝(祭神时诵读祭文)、正祭员(又称“万拜人”,祭神时斟酒)、陪祭员(又称“哈头”,祭神时敬酒)、通唱(包括正、副通唱,主持哈节祭神仪式)、引唱(包括东、西引唱,祭神时引导祭祀队伍)、执事(传递祭品),以及负责举旗擎伞方队、抬香案台方队、抬神架台方队、持各式鼓钱的方队组成。近年来,迎神队伍中又新增了身穿京族传统服装的礼仪方队和文艺表演方队,还有受邀参加唱哈节的越南代表组成的方队。由多方队、上百人组成的迎神队伍声势浩大,十分气派。迎神所用的器物,如香案台、神架台也在不断更新,愈加讲究做工,更突显出迎神仪式的庄重b迎神队伍有专人统一指挥,到了吉时(一般是接近正午时分)便从哈亭出发,到海边迎神,一路上鼓乐齐鸣,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但又不失热闹的祭祀氛围。队伍中的鼓是按一定顺序排列、敲击的,而且鼓声还有不同的含义。排在最前面的鼓称“前鼓”或“前军鼓”,是队伍中体积最大的鼓,需两人肩抬,另有一人为击鼓手,用这一鼓声来指挥整个队伍击鼓的节奏,且有“快、快”即催促迎神队伍前进的含义;后面跟的手持小鼓称“中鼓”,它的鼓声呼应前鼓,有“前进”的含义;最后是“后鼓”,鼓声有“等等”之意。
  到达海边的迎神地点后,由香公、翁祝等几人面向江山半岛白龙尾上的镇海大王庙进行一番迎神祷告,然后香公面朝神架台上的神灵牌位卜“杯珓”,得“阴阳卦”后,表明神灵已同意村民们的祈福,可以将神灵迎回。随即放一挂鞭炮,迎神队伍浩浩荡荡返回哈亭。沿路各条街道的民居店铺在迎神队伍经过门口时都要放鞭炮,以示庆贺。
  下午在哈亭内要举行一场简单的小型祭祀仪式,主要是为翌日开始的祭神活动做准备。其中有一项独特的仪式,即在祭祀仪式完成后,众人将一红色圆木(俗称封庭杆)横着置于哈亭中部两柱之间,意思是留住从海边迎回的神灵,同时不让与之无关的鬼神进人哈亭。
  “封庭杆”在唱哈节最后一天的送神仪式上才放下来,表示这时才能将神灵送走。据说从前在唱哈节揭幕之前,有的村还举行盛大的斗牛活动,山心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无论你在哪儿做买卖,八月初十也要回家看斗牛,尽管你的买卖繁多百过头,八月初十也要回家看斗牛”。

祭神

  祭神仪式一般从上午11点开始,大祭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小祭约需一个小时。唱哈节的祭神仪式受道教及汉文化的影响,与当地汉族在祠堂里举行的春秋二祭大体相同。先由正祭员读迎神祝词:“恭维王!三江孕秀,五岳储精。秉北方之正气,维东海之英灵。天地共其德,日月秉其明。……”众人要齐声应答:“是!”接着遵循唱哈节传统的祭祀程序,奏乐,摆放祭品,祭祀人员用桃叶水洗净双手后,给神灵进献香烛烧酒,同时哈妹们伴以“进香舞”、“进酒舞”,然后由翁祝用京语诵读字喃写成的祭文,表达对神灵的祟敬和感激之情,最后将纸宝、祭文在灵位前焚烧。祭神的全过程,除念祭文外始终有锣鼓乐伴奏,每个程序都有固定的鼓点,突显出唱哈节肃穆、隆重的祭神氛围。唱哈节的祭祀礼仪词一般由正、副通唱用京语诵读,整个祭祀仪式都严格遵循传统的程序,几百年来基本没有变化。

入席

  “坐蒙”时在哈亭左右偏厅铺上草席,摆上特制的圆桌,大家围着圆桌席地而坐,六人或八人一桌。“坐蒙”的菜肴除少数由“哈头”提供外,大部分由参加“坐蒙”的各家自备,轮流出菜。出菜者把菜肴放在长方形木托盘上,将托盘置于席中。随着京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肴的数量和品种也逐年增加,现在每席一般都有十个菜以上,全为通底荤菜,吃不完的由出菜者带回家,与那些没轮到“坐蒙”的亲朋好友分享。·按传统规定,“坐蒙”时妇女不能人席,只能捧菜上桌。改革开放以后,民族交流日益频繁,唱哈节也开始邀请二些非京族的领导和贵宾参加“坐蒙”,并允许女性嘉宾人席,但本村的妇女仍遵循传统不能人席。宴席中有哈妹“唱哈”、独弦琴演奏等独具京族特色的文艺表演,参加“坐蒙”的人也可以即兴表演节目,自娱自乐。最后一天的“坐蒙”有一新环节,即·“敬琼浆词”
  (即唱祝酒词)。席间有编唱祝词能力的人都可以即兴表演,哈妹要唱答“琼浆词”中的问题,一问一答,颇有意思。

送神

  “唱哈”中演唱的“唱哈词”’多有歌本流传,以“字喃”写成,内容包括记述民间宗教信仰、京族的历史传说、汉族的古典诗词、情歌以及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新面貌等,都是由京族人民十分熟悉或喜闻乐见的故事编写成的,因而深受京族同胞的欢迎。

唱哈节文化特征

  唱哈节作为京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从产生之初到现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节日内容的精髓,包括祭祀神灵、拜祭祖先、唱哈娱乐和坐蒙共饮等,对京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体现的民族节日文化特征如下。

周期性特征

  唱哈节起初是京族人民在特定的时日举行的祭祀活动,并且年复二年、周而复始地进行,经过代代相沿、约定俗成便形成了现今的唱哈节。

民族性特征

  唱哈节上独具特色的京族文化,包括祭祀、唱哈以及坐蒙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袅娜多姿的京族服装和让人惊叹的独弦琴演奏等,这些具有鲜明京族特色的东西使得唱哈节成了京族的标志,让人因为唱哈节进而联想到它所属的民族—京族。

群体性特征

  唱哈节已经成为京族群体认同和参与的活动,并且随着民族交流的不断加强,参加唱哈节的人数逐年增加,参与的范围也从本村扩展到了邻近的村落甚至外地的旅游者,群体性的特征更加突出。在唱哈节中,各民族的人们都融人到节日活动的洪流之中,个个都是节日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观赏者,并在其中感受京族文化的熏陶。

复合性特征

  唱哈节集祀神、祭祖、文娱、乡饮于一体,在一周的时间内举办多项文娱活动,充分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京族文化,成为包容多种文化因素的复合体。

稳定性特征

  唱哈节是在京族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在其深层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反映了京族社会的观念形态、信仰、社会心理和传统意识,这种观念是极不容易改变的,从而使得唱哈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形态,并以强大的历史惯性影响着京族现实的社会生活。

地域性特征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唱哈节处在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环境中,和其他一些民族节日一样,唱哈节也呈现出变异的特性,这也是现今民族节日文化本身最突出也是最值得关注的特征。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