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残忍的反盗墓法:殉杀修墓工匠
历史上许多大型墓葬修建伊始便遭盗劫,其原因在于下葬时仪式隆重、场面宏大,令贪图利益的人心怀不轨,所以造墓者会故弄玄虚,潜埋虚葬。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可能为盗墓者指引方向,即盗墓者本人就是修陵工匠。针对这种情况,最残忍的防盗术应运而生,那就是殉杀工匠。
古老而残忍的殉葬习俗
中国古代的殉葬习俗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常有人殉现象,多者可达几十人。进入商代,这种残忍的丧葬制度空前发展,将贵族生前的奴隶、妻妾、近臣等殉葬墓主人。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商王朝的都城所在,这里发现了商代的大型宫殿遗址和王陵,一般的大型墓葬中都有殉葬者,几个到几十个不等,有的大墓中人殉数量可达两三百人。这些殉葬的人,有的是为墓主人服务的奴隶,他们的身边放置着代表身份的工具;有的是被杀殉葬的战俘,他们的骸骨有被捆绑过的迹象;还有些殉葬的人拥有考究的葬具及不菲的随葬品,显然身份很高,他们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亲近的臣子,在墓主人死后也殉葬以求死后永远服侍墓主人。
这种残酷的殉葬制度在进入西周后便日趋衰落,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用俑来代替活人殉葬,但殉葬制度却仍然保留,并贯穿了整个先秦时期。先秦文献中就有关于周天子死后人殉的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其殉葬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丝毫不逊色于前代。秦始皇死后,即位的秦二世下令秦始皇后宫中凡是没有生育的女子全部殉葬。秦始皇后宫人数之多难以估量,由此可见殉葬者之多。
汉代之后,统治者虽然明诏废除人殉制度,但人殉现象却始终存在,尤其是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时常发生殉葬现象,如后燕慕容熙的妻子符氏死后,慕容熙竟然要求其嫂子张氏殉葬。
明代从朱元璋开始,规定残酷的后宫殉葬制度。据记载,朱元璋次子死后,朱元璋下令其王妃侍妾殉葬,被迫殉葬的竟有38人,明成祖朱棣死时也有30多个妃嫔殉葬。对于妃嫔殉葬,明代法令中有明文规定,贵妃以上封号、生子并被封为藩王以及功勋之女可以不必殉葬,其余妃嫔无一可免。这种残忍的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成宗时期,直到明英宗才将其废除。然而,继明朝入主中原的满清却重新启动人殉。直到封建社会灭亡,人殉制度才真正消亡。
在历史悠久的殉葬史中,殉葬的人还有那些为贵族修建陵墓的工匠。他们之所以悲惨地沦为殉葬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墓葬的隐秘,防止被盗。
杀人灭口的防盗妙法
殉杀修墓工匠的目的就是杀人灭口。工匠无疑是对墓葬最了解的人,他们不仅熟知墓葬的所在之处,如果墓葬中有机关,甚至是虚冢、疑冢,工匠们也都熟知。一旦修墓的工匠居心不良,那么墓葬一定难逃劫难。所以,很多残忍的统治者在墓葬修成之后会将修陵的工匠全部杀死,美其名曰殉葬。
历史上最成功的殉杀工匠以防盗的事件,应当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秘葬后殉杀工匠。1227年,征讨西夏的成吉思汗病逝军中。蒙古人有秘葬的习俗,其墓葬深深地埋在地下,不封不树,不仅盗墓贼难寻墓葬踪影,就连死者的子孙后代也不知道先祖的坟茔所在。成吉思汗的秘葬更是登峰造极。据记载,蒙古大汗死后,用骆驼送灵,如果有人不幸遇到送灵的队伍,那么就会被杀,为大汗殉葬。到达墓葬后,不仅将修陵的工匠全部杀死,还将送葬的人以及骆驼、马杀死,因为蒙古人相信,这样做,奴仆和骆驼、马在阴间仍能为大汗服务。因为送葬的人和修陵的人全部被杀,成吉思汗陵墓何在也就成为千古之谜,多年以来学者们潜心研究,但最终莫衷一是。
蒙古人的墓葬习俗在客观上的确起到了很好的防盗作用,至今人们仍然没有找到任何元代帝王的陵墓。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殉葬都能确保墓葬平安呢?实则不然,《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关于南朝时期齐国齐献武王死后将修墓和参与下葬的工匠尽皆杀死的故事。“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齐献武王下葬后杀死了全部工匠,却不想工匠的儿子也知道墓葬所在。齐献武王虚葬、殉杀工匠一系列防盗措施付诸东流,最终墓葬还是被盗一空。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殉葬事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期间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殉葬。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除了以未生育女子出宫不宜为由命令无数女子殉葬,还下令修建秦始皇陵的全部工匠殉葬,“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减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秦二世下令所有工匠殉葬的原因是担心熟知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工匠将有关秦始皇陵的机密外泄,所以索性将之全部杀害,不留活口。
文献中记载的秦始皇陵内地宫规模宏大,机关重重,“穿三泉,深极不可入”,更有可以自动躲避灾难的“游棺”。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在这广阔的范围内,何处才是秦始皇的藏身之处?这样费尽心机的设计,即便是火烧咸阳数日的项羽也未能开启秦始皇陵的地宫之门。可是,一旦熟悉陵园内部布局,甚至是地宫布局的工匠将有关陵园的秘密泄露,那么,秦始皇陵还能历经2000多年保持完好吗?秦二世正是感受到修陵工匠的威胁,才下令将所有工匠殉葬。
传说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派人秘密把秦始皇灵柩运入墓中,然后令修建的工匠到墓中领赏。那些工匠、征夫、刑徒刚一进入墓葬,秦二世便下令关闭中羡门和外羡门,将所有工匠困在墓中,无一幸免。
那么,殉葬的工匠又有多少人呢?秦始皇嬴政从公元前246年即位伊始,便开始为自己修筑陵寝,直到公元前210年,即入葬的前一年,这座号称千古第一陵园的秦始皇陵才宣告竣工。在这期间,为了修建陵墓,秦始皇大肆征发徭役,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所谓“天下苦其役而反之”,最后竟然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并最终将秦王朝推向覆灭的深渊。
西汉以来的学者大多认为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有70万之多,诗仙李白的《古风》有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诗中明确说明修建秦始皇陵所用的工匠有70万,但后世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没有70万那么多,但也不会少于30万。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当时秦二世殉杀的是秦始皇入葬时的工匠,先前多年参与修陵的工匠则免遭此劫。其实,秦始皇陵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建筑群,而负责修建地宫的只是所有修陵工匠的一部分,修建陵园外部建筑及陪葬坑的工匠并没有泄露秦始皇梓宫所在处的危险。况且工匠修陵前赴后继,持续了数十年,当然也不可能将所有参与的工匠赶尽杀绝。所以,秦始皇陵中殉杀的只是当时负责下葬以及修建地宫的工匠。
然而,天下苦秦,有秦一朝徭役沉重,为了修建秦始皇陵,全国上下动用了大量人力,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加之秦国刑罚严峻,在修建秦始皇陵的过程中有多少工匠因劳累疾病而死,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同那些一朝幽闭在墓中的工匠一样,也都为秦始皇殉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