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风眼中的民间手艺:漳州木偶(2)——生旦净末丑,可做掌中戏
方寸戏台、百样木偶,漳州木偶戏的演出历史悠久而伴随着这一表演艺术而生存的木偶头手艺制作也一直得以传承,木偶戏所以自古以来多受民众欢迎,也绝对离不开木偶头制作艺人对于手艺的精益求精,才能完好的将这样一门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
在我看来,木偶戏表演艺术与木偶头的制作工艺正是互为表里,失去木偶头的木偶戏会渐渐失去了木偶戏的最大特色与魅力,而那没有了木偶表演者戏十年如一日表演、演出的木偶头制作也会失去意义,再也没有出现在观众面前机会的木偶头失去了雕琢的意义。
任何一门可以传承到今天仍然未遭受淘汰命运的手工艺,都只会在历史和岁月的变迁中慢慢开始形成了对于材料和工具的特殊要求。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木偶头的制作在第一步打坯就要求颇高,对于木材的要求更是对于这项手艺制作在一开始就有着超乎预期的难度。由于漳州木偶戏的表演往往要罩着一层布袋,那“布袋戏”的名称也多半是由此而来,这布袋在经年累月的使用中难保不会霉臭,而采用樟木则能保证木偶在使用中最为常见的异味得以去除;若单单只要求那樟木,自然好得,可是偏偏这樟木要求的是600年以上的古樟木上长出的新枝丫,求的是这样的枝丫软硬程度最适合于木偶头的设计雕刻。
而此后的制作工序中,木材本身湿气的散去也需要一段时间,漳州木偶戏区别于其他木偶戏中的地方就在于此,要求木材去湿,则是由于木偶的头部需要进行“开颅”以及“添睛”的灵活割锯与部件安装需要精准的位置把握,木材的湿度变化甚至会导致木偶头的变形。好东西总是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与时间的检验。
木偶头的制作传神之处除了头部的标志身份的一些装饰与特征,面部的表情与神态才是最为传达人物情感的地方。不信你仔细看那木偶的面部,往往在雕刻时夸张的凸显他眉眼的特征,比平常的人要进行比例适当的放大或者缩小,或许是由于那布袋木偶身量不大,观众立于戏台几米开外往往不能对那木偶看得十分真切,这样的制作是综合考量了观众的视觉印象的。
最后关于一个学徒是否能够学成出师的手艺:修光,以及对木偶面部进行上土和不断的上颜料勾画是对一个木偶手艺人手艺与耐心的最大考验,而往往到此时,一个木偶头的制作也就结束了。
我时常想,艰辛制作木偶头的手艺人与卖力表演木偶戏的艺人们除去讨生活的经济需要之外,对于这个行当的热忱以及对于观众的一致好评与高度认可也是这些传统艺人为之默默坚持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