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扫墓的历史发展

就清明节的节俗展开分析,不过不管是寒食节也好,清明节也罢,左右其影响力的决定性节俗无疑是祭墓这一项,就让我们仔细看看这项意义重大的节俗,看看它为什么会使如此多的人产生共鸣。
  讲到这里,网友是否会问到,祭祀先祖这项行为是不是发端于唐代的寒食节?其实不然,中华民族是重孝道的民族,祭奠先人古已有之。只不过作为一种节俗被引入寒食节里,是起源于唐代罢了。下面先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下祭墓风俗的历史发展演变。


  上古时代,没有祭墓的风俗。上墓行礼的情况也并不多。规定,去参加丧礼迟到了,没有赶上出殡,就到死者的墓地行礼,以表歉意。这个风俗,至今仍在不少地区保留着。没赶上出殡,叫做“赶棺材头不着”,是不吉利的事,上墓行礼,是弥补之法。《礼记·檀弓》中讲到,离开自己的故乡,就应该到祖墓上辞行,还要哭一场,以表离开家乡、离开祖墓的悲凉之情。从外地回来后,也要上祖墓去“省视”一番,意思是向祖宗们报告,自己从外地回来了。当然,这一次是用不着哭了。离开家乡时去看看祖墓,回来后再去看看祖墓之俗,历代已很普遍,当代仍是如此,只是“哭墓”的情形,现在是很少见的。
  上古凡士大夫以上的阶层,都有家庙。祭祀祖宗的仪式,都在家庙中进行,不必到墓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