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就是其中之一。四百多年前,正是李时珍的出现让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攀上了高峰,因为其卓越贡献,李时珍及其成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李时珍在传统中医药学领域里无疑是伟大的,其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李时珍毕生医药实践经验,是祖国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时珍生于明正德十三(1518)年,卒于万历二十一(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蓟州(今天的湖北省蓟春县)人。在李时珍生活的那个年代,封建社会已经不复大唐盛世的繁华,国家经常遭受内部动乱和外族侵扰,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整个封建社会正日益走向衰落。
封建社会虽然正趋于没落,但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反而日益巩固,医生在当时被认为是三教九流中的”中九流”,社会地位很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李时珍虽然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其父李言闻,号月池,也是一位在地方上享有很高口碑的乡间医生,医术高明,受到当地父老乡亲的敬重,但李时珍的父亲并不希望李时珍继承衣钵,而是鼓励李时珍走升官扬名的科举道路,以摆脱家族没有功名的处境,从而光大门庭。
李时珍少年时听从父亲教诲专心于考取功名之路,但到1551年,李时珍三十三岁时,他告别科举道路,决心学医。这期间,李时珍一边为百姓治病,一边不断学习,结合实践提高自己的医术。对于李寸珍的刻苦好学,后人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意思是他十来年除埋头钻研医药书籍,给父老乡亲医病外,没有离开过家乡。正是这段期间的学习与实践,才为他以后修撰《本草纲目》打好了基础。
所以,《本草纲目》毫无疑问是李时珍在浩瀚的医药学典籍之海中刻苦钻研,在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思考而取得的卓越科学成果。这一段撰写历程,共计一十七年之长。李时珍将毕生的所思、所学、所行都凝聚在《本草纲目》之中。
这样一本凝聚了当时最伟大的医药学家毕生所学之精华的医学巨著,其内容不可谓不浩瀚,是中国16世纪的药学成就之大成,在历史、语言文字、植物、动物、地理、冶金、矿物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具体观其内容,《本草纲目》作为一本药学巨典,全书共记述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这些药物又被分成60类。另有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其中,关于中药,又划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在论述动植物药时,涉及动植物药的生态、生长环境、培植繁育方法等;在论述矿物药时涉及矿物药的特性及采制手段等,还包括大量有关矿冶学知识、生物学,以及农、林、牧、渔等生产技术知识。如此丰富的记载,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药物学知识,除了药物记载,李时珍结合其行医实践,在记录药物学的同时,又处处结合医论,因此,《本草纲目》作为一部医学著作,成为历代走向中医学、中药学研究之路的必读书。
其实,李时珍著的医学著作远不只有《本草纲目》这一部。但其他的著作多数没能完整地流传至今,比如《奇经八脉考》《名门考》等。当然也有能够保存下来的,如《濒湖集简方》,汇集了李时珍多年寻方问药而收集起来的民间单方、验方,并作为《本草纲目》的“附方”部分保存下来。
在中国传统医药学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李时珍,当代著名科学史家英国李约瑟博士评价道,“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所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并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说,“毫无疑问,明代的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攀登到本草著作之顶峰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及其心血之作《本草纲目》,不但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医药学方面的珍贵知识,更给当今的医学界人士以启示:对于传统的中医药学,应该批判地继承其精髓,汲取其精华,而剔除其糟粕,打开中国医学发展的新局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