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年的来历

  藏历年,是西藏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它和汉族的春节一样,十分热闹。

  藏历年,是按照藏历推算出来的。藏历是参酌农历和印度历制定的一种历法,基本上与农历相同……用天干的五行:
  金、木、水、火、土;地支的十二属,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来计算的,但润法不同,所以它和农历又不完全相同。藏历的特点,是每月的日数,‘有重有缺。好的日子可以重,如初四是吉日,就接连两个初四,相反,不好的日子可以缺,如初七是凶日,可以取消,初六过了就是初八。月分亦有大建、小建之分,大建三十天,小建二十九天,一年为十二月,共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三年闰一月,闰年为三百八十四天或三百八十五天,用以调整月份和季节。十二个属相,循环五次共六十年,称作“人寿六十”,相当于农历的“六十花甲”。在西藏所有的节日、集会,都按藏历计算。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藏族,一般按农历推算。
  每年藏历初一,为藏历折年。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燃起象征吉祥的松胭,用酥油、糟把做成各式各样的美点,酿制青棵甜酒,屋里陈列着染色的青棵苗和麦穗,预祝丰收。新年那天,天不亮,妇女们便到河边背回“吉祥水”。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大家见面互祝新年快乐。藏语是“扎西德勒”(意思吉样如意)或“洛莎尔桑”(意思新年好)有的互赠哈达。各家各户都把节日前准各好的食品,拿出来招待亲友和客人。晚间,在空旷的草地上,青年男女围着簧火,跳锅庄舞。以li ;琴等乐器伴奏,队形成园或双行,有时手拉着手,有时手搭着肩,由能歌善舞者领队,边歌边舞。
  舞姿优美,步伐稳定、整齐,踢踏声,歌声和乐器声,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那种雄伟激昂的气魄。靠近寺庙的,还要到寺里朝佛,希望菩萨保佑,一年顺利平安。这样的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
  在拉萨,从元旦至初五,布达拉宫内天天举行朝贺仪式。所有大、小贵族都要参加。从初四起,哲蚌寺、色拉寺、噶丹寺的三大寺喇嘛向拉萨市集中,举行规模巨大的“莫朗‘青波”法会(传召会),在大招寺念经21天。噶厦政府拨出专款,每天放三次布施。各地藏族人民亦乘新年之际,前来拉萨,放布施,他们认为这是免除灾难,积累功德的最大的一次举动。在此期间,拉萨市的政权,由昂仔辖(原拉萨市政府)移交哲蚌寺的铁棒喇嘛管理。
  藏历正月十五日夜间,拉萨市大昭寺周围的八角街,要举行盛大的酥油灯展览,谓之灯节。酥油灯的形式,是灯背设一木架,大架上用酥油、糌粑塑制各种山川人物,龙蛇鸟兽,花果树木,鱼虫等,饰以五彩颜色,非常精美。在灯架前,点燃酥油灯,照耀通明。附近的藏族人民都赶来观赏,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是拉萨最热闹的节日。
  解放前,过藏历年,是三大领主的欢乐,百万农奴的优愁。在虚假的节日欢笑中,不知包含着多少劳动人民辛酸和悲痛。那时,“猫头鹰一叫,官吏到门”,每逢过年,贪官污吏,挨门串户,派差逼债,把广大农奴弄得苦不堪言。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百万农奴砸碎了铁锁链,当家作主人,藏历年,才真正成为西藏藏族人民的欢乐,节日。
  每逢这个节日,藏族人民的家里都充满着浓郁的过节气氛。屋子里整齐明亮,门房和窗户都挂上了彩色艳丽的“祥布”,清洁的桌柜上陈列着羊头、酥油、砖茶、人参果和染色堆成的屋脊的糌粑,青稞苗、麦穗,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男子身着红a.- i衬衣,大领大袍,腰束彩带,脚穿乌亮的皮靴,妇女们头上缠着鲜艳的“扎秀”,腰系彩色。rnlu殖,喜气洋洋,载歌载舞,十分欢乐。
  人们笑逐颜开,互相往来祝贺。亲友们互敬青裸酒、酥油茶,吃各种各样的油炸果子,唱起悠扬的酒歌:
  丰收的美酒多么香甜,藏历新年多么美满;喝!勇敢智慧的朋友,美酒使您无比钢坚。
  在拉萨等城市,国营商业部门准备了丰富的节日商品,川流不息的藏族人民,不断地前往商店选购自己喜爱的物品。同时,举行各种展览和文体活动,放电影,演藏戏。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及中、小学校的少先队、学生,身穿民族服装,手持鲜花、彩带,在街头为群众演出传统的文艺节目。
  拉萨八角街的大街,小巷,往来祝贺“扎西德勒”的藏汉两族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络绎不绝。人们欢歌笑语,作诗打怀,到处洋溢着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的欢乐气氛。晚间,拉萨市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大家尽情地唱呀!尽,情地跳,歌唱幸福生活,歌颂党的领导,愉快地欢度传统节日。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1980年贯彻中央三十一号文件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和各项经济政策逐步落实,农牧业生产和手工生产迅速发展,集体和个人收入增加,生活改善,藏族人民心潮澎湃,在新年里,更加欢乐。他们决心把党的。关怀化为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而努力奋斗。
  1980年2月24日晚上,李先念、乌兰夫、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接见了在首都大专院校学习的藏族青少年,并同他们一起欢度198。年的藏历新年。广大藏族青少年感到格外的温暖、高兴。他们说,在远离家乡的北京,能过上这样丰富的新年,是党和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的关怀,并表示绝不辜负党的关怀和培养,家乡人民的希望,一定要抓紧时间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将来为边疆的建设和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

  藏年又名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最欢乐的传统节日。从藏历十二月初,藏族人民就着手准备过年的节日食品。

  家家都把压在箱子底的贵重的盛装,拿出室外晾晒。藏族男人们这时宰杀牛羊,妇女们酿好青棵酒。从十二月中旬开始,又得准备酥油和白面炸课子。这主要是藏族妇女要做的,他们制作油炸裸子的种类非常多,有耳朵状的“苦过”,有长条形的“那夏”,有麻花似的“木东”,有圆盘样的“不鲁”,还有勺子式的“宾多”等。到了新年临近,藏族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个叫作“切玛”的五谷斗,斗里装满酥油拌成的措把、炒麦粒、人参果等高原特有的食品,上面插几根青棵穗、鸡冠花以及酥油制作的彩花板。同时还要准备好用彩色酥油花塑成的羊头一个。这都表示过去一年的收成,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使农牧业获得丰收,人们吉祥如意。

的图案;在大门前画上象征吉祥、永恒的“”字符号,也有的藏族家庭在自家的房梁上用糟把画上许多的粉点,以表示人寿粮丰、吉祥如意。这天晚饭,藏族各家都要吃面团“土巴”。

  喝面糊羹的意思,藏语叫土巴。土巴的面团里,有的包着石子,有的包着辣椒,有的包着木炭,有的包着羊毛,看谁吃到那些东西?按藏族的传说,吃到包有石子的面团,预示将到的一年里他的心肠硬,吃到木炭预示他的心黑,吃到辣椒预示嘴私索,吃到羊毛预示心软。这天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吐出来,引出哄堂大笑,增添了除夕之夜的节日气氛。除夕晚上,各家还要在佛像前摆好各种供品,准备好节口的盛装。家庭主妇还要煮好“欢颠”,即放有红糖、碎奶渣、糟把的一种青棵酒。

  大年初一早上,天还未大亮,家庭主妇及姑娘们首先起来,洗漱完以后,勿勿忙忙地到河边或泉边背回第一桶水—吉祥水,如果谁家的姑娘或媳妇天大亮时再去背水,会因懒惰感到害羞。主妇和姑娘们背回吉祥水后,把“欢颠”送到老人和孩子们的被窝跟前,让他们喝。然后饮牲畜。这时全家人着节日的盛装,按辈分排位坐定后,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抓上几粒,向天上撒去,嘴里呼着“扎西德勒!”表示敬神、敬天、敬地,来年五谷丰登,接着依次抓一点送进自己的口里。

  这时,家庭主妇把已长到一、二寸高的青棵苗,摆于佛完前茶几上,预祝新年青棵丰收。然后,由长辈带领全家祝吉祥如意,后辈跟着回贺:“扎西德勒”。全家举行了新年仪式后,便吃青棵、麦片土巴和人参果拌酥油饭,接着互敬青棵酒。初一这天,藏族一般全家欢聚,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互拜节日,祝新年吉祥,一直持续四、五天。

民族节日。

  藏历年,是藏、汉、蒙三个民族历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征。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1年),松赞干布同唐朝缔结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重要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生产工具,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汉民族的团结。由于农历元月一日适逢藏历十一月,从而把藏历十月算作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形成了欢度新年的习俗。2010年?月18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申报的“藏历年”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类别名录。

  藏历年除了与汉族的春节贴年画和对联相似的风俗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

准备切玛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两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制作卡赛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

装扮与清扫

  一进入农历十二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新年的储备。当新年的前几天,不管农、牧区,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女的要洗梳发辫。如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洗梳发辫过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带有悲痛而无心梳妆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来年的吉祥如意。从十二月二十八日起,清扫住宅上下、房屋内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过屋内的抽屉,清扫天花板及烟囱时需择吉日,如三、五、七、九等。

与火有关的准备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们骑上马到“圣山”

  或视为干净之地的山上去,砍一些柏香树枝驮回家来,为过年期间每天向神灵“煨桑”的主要原料。到十二月三十日午前,各户把清除的垃圾杂草运到各自田间,以备大年初一早晨点燃。在家里,妇女要备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时一点即着,以图新年伊始诸事如意。

古突习俗

  十二月二十九日进入除夕。这一天,要给窗户和门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屹、羊肉、人参果煮成的稀饭。家庭主妇在煮饭前悄悄在一些面屹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的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于是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欢乐的高潮。

驱逐恶魔

  接着,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倾入糌粑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驱鬼仪式

  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日喀则地区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驱鬼,林芝地区是藏历九月三十日驱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举行。

  按古老传统民间普遍都是吃完晚饭后举行这一仪式,人们把它称为“固朵”,意为二十九驱鬼。它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民间宗教。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要备团圆饭,与汉族的年饭相似。晚餐前,如家里有僧人,由他先在经堂里诵祝愿经或称“祈祷经”,经放置在经堂神龛上,平放堆满青稞、酥油,并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木板,还要点燃酥油灯和藏香。这时全家团聚,一起用饭,晚餐时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饭后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正月初一,主妇们听见第一声鸡鸣便起来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边,先将手里的藏香插于泉边上方,并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妇便烧火、熬茶,到田间将率先准备好的杂草垃圾点燃。茶开后,到房前阳台煨桑。在备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时,主妇要给每个家庭成员备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姐妹,茶碗里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饼干等食料。主妇烧茶时,要一男性随之起床,给马备鞍。喝茶后与全村男子骑马到神山祈祷和煨桑,这是一支庞大的煨桑队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给马备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华丽的节日盛装。从神山回来时,骑手们要到宽广的草地进行骑马比赛,赛马场上,对取得第一、二名的骑手,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给骑手和骏马戴上哈达和彩带。继而,寨里的年轻人表演耍狮子、跳花灯、耍春牛、跳锅庄,之后,听著名老艺人说唱民间故事。

  从初二起,人们才开始相互走访、拜年、请客。新年里,人们相逢的第一句话是“罗桑尔让”(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里耍狮子、春牛,跳花灯的表演队也是从初二开始,走访各村寨部落,轮回表演。从初二开始,亲戚好友相互登门拜年,持续?—?天。手捧吉祥斗祝福的人先是在门外高声祝福,里面的人听到,赶紧捧着切玛出来,互相问候。拜年时,男主人双手捧着切玛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玛里的一点糌粑、青稞向天空抛撒,然后在嘴里尝一点,祝贺道:“扎西德勒。”接着,女主人提着披挂哈达的铜壶,频频向客人敬酒。

  藏历初三敬奉屋脊神,这天,人们都登上各家的屋顶,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撒糌粑,飘动的经幡和袅袅上升的桑烟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向空中传去……从初四起,举行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传昭大法会。这一法会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愿大法会延续而来的。法会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除政府给僧众发放布施外,西藏及其他地方的藏传佛教信众也到此添灯供佛放布施,法会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结束。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耕牛的额头上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轭上披挂着缀满贝壳和松石的彩缎,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俨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样。开耕之前,农民还要从家里扛出一块白色山石,那是上年从农田请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农田中央,称为“阿妈色多”,意即“金石头妈妈”,是庄稼的保护女神。农民在地里煨起桑烟,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每一畦撒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一处,一边喝酒,一边唱歌,随着酒碗的轮转,歌声弥漫在整个初春的河谷,直到太阳西沉,尽兴而归。

  按传统习惯,欢度藏历新年一般要15天。在新年期间,西藏各地还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特别是技能竞赛,如赛跑、赛马、举重、骑术表演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