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传统饮食文化特点
畲族是一个散居在我国东南闽、浙、赣、粤、皖五省部分山区的少数民族。据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公布,目前畲族总人口数达60余万。畲族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人民勤劳勇敢,民风纯朴。本文结合笔者业余研究整理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二十余年所积累的资料入手,拟就畲族传统饮食文化特点、相关习俗及其开发工作展开讨论,并就此求教于大方之家。
畲族传统饮食文化之特点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隋唐之际,畲族先民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自宋代开始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大约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目前主要在闽东、浙南山区与汉族杂居的局面。畲族先民缘山近水而居,其经济文化属山地农耕类型。如果我们从饮食文化的材料、口味、方式、文化积淀以及禁忌等材料分析入手,畲族传统饮食文化有下列特点:
1、一年四季以杂粮为主食
畲族先民长期过着随山而种的游耕山地农业生活,虽也租种当地地主的水田种水稻,但所种的大米基本都用于交租,所以一年四季以番薯、玉米等杂粮为主食。民俗学家沈作乾在1924年发表的《括苍畲民的调查》一文中详细纪录了浙江丽水碧湖畲村畲民的饮食情况:畲民的饮食以番薯为主粮、玉蜀黍次之,食米的很少。普遍用番薯切丝,掺米饮食,叫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