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弦牌子曲(含岔曲)

10-11 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反馈

单弦牌子曲.jpg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

单弦牌子曲简称“单弦”,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在北京岔曲和八角鼓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曲种。单弦是满族与汉族民间艺术彼此交融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单弦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在长期的演变

中保存了清代以来北京联曲体曲艺演唱的风貌。单弦曲目有抒情和叙事两种类型,表演时往往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选用曲牌,常用的曲牌有【太平年】、【云苏调】、【怯快书】、【南城调】等六十多个。其曲文有长短句、上下句两种形式,词句中常加入三字头、垛句、嵌字、衬字等以增强表现力。单弦演出形式多样,可以一人自弹自唱,也可以一人击八角鼓站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还可以对唱、群唱。单弦的传统曲目十分丰富,多取材于中古以来的话本小说,《凤仪亭》、《翠屏山》、《高老庄》、《黛玉葬花》等均是其代表性作品。

岔曲系在京腔演唱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它大约出现于清代康熙年间,主要流传于北京地区,乾隆六十年(1795)北京出版的《霓裳续谱》中即收有岔曲148首。岔曲曲词亦雅亦俗,内容繁多,曲调悦耳。其表演方式有三种,多是一人自击八角鼓演唱,亦可两人操八角鼓演唱,还可集体演唱群曲,一人演唱时可有一人操三弦在旁伴奏。如今北京市的“霓裳续咏”、“永庆升平”、“金秋曲艺沙龙”、“老韵京音”、“曲坛之友”、“曲艺之家”等主要曲艺票房中时有票友演唱单弦和岔曲。

由于单弦和岔曲较为高雅,掌握其演唱技巧有一定难度,所以能够唱好的专业演员越来越少,而达到一定艺术水平的票友中很多人也已进入耄耋之年。加之曲谱保留较少,许多流派的曲调濒临失传。单弦、岔曲等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曲艺样式后继乏人,随时有消亡的可能,亟待有关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抢救保护工作。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