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之美 | 中国之门:合“礼”又合“理”

 

 
门,一组宏制建筑的开篇,一场礼乐政德的序曲,一面寓意心思的载体。中国人对门,有依赖、有敬畏、有信仰。城楼高巍、宅门厚重。叩击深闭的重门,再次检阅中国式的集体审美。
 
 
 
俗语道:“千金造门。”有钱要花在门面上,但中国造门又有太多的陈规,比如不可把门造得太高,欺左凌右。从周代开始,中国人就将尊卑、贵贱、长幼的秩序直接与建筑相连,尤其是门,简直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标尺。
 
中国人的本性中总是充满精神服从的意味。如此之多的传统和限制?是不是说中国的大门就是“一根筋”呢?当然不是。它总是在统一中寻求变化。比如宅门的高度和 颜色被固定了,人们便把心思放在了门头与门框的雕琢上;外门的形态被固定了,人们便转而把审美的情趣投射到屋门上,门的方正、对称的审美被固定了,人们开始琢磨透雕掩映远景,空间隔而不绝的效果……
 
 
在轮转不停的各种岁时节序里,中国的宅门上还有另一番风景。这就是门上的祈福物:门联、门神、照妖镜、八卦图、铁叉、五色布、傩面吞口,还有编成虎形的端午艾草……
 
 中国人对门,既用、也爱、更敬畏。像中国这样在门上诸多祈福,在《山海经》中,本有一位把守天宫之门的神——开明兽,但是中国人最终却舍弃它,选择了守鬼门的神荼和郁垒,进而又发展出尉迟恭、秦琼这样的“人臣”门神,体现出中国人多种多样的心灵诉求。
 
中国宅门上还常见门额。关于门额,有个有趣的小细节。门额上常少不了一个“门”字,清代《坚瓠壬集》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都临安,玉牒殿发生火灾,殿 门被烧毁了,宰臣们认为,这都怪匾额上那个“门”字带勾笔,勾笔属火,所以招来灾厄,便把匾额扔进火中,火真的熄灭了。从此门匾上再写这个“门”字时,大 多不写带勾脚的门。由此可见不只在门神上,中国人甚至对门上的一切,都心怀寄托。
 
中国古代没有门牌,也绝不会有人把自己的名字直接书写在门上。这应该和中国人敬老的传统有关。因为若要在宅上写名牌,肯定得是一宅之主,但尊长的名讳又怎可 写于大街?于是,中国人自有自己低调的张扬——使用门额。门额上或书“尚书第”、“进士第”,或隐晦地书几个大字“谦受益”,身份自明。中国宅门的含蓄之 说,也从此而来。
中国的宅门因此种种,所以独特,所以丰富。
 
中国门的意象,是一重重,一道道的。深入中国最常见的合院建筑,就会发现,门是在一个平面的空间展开,大门的穿行导致了对空间的分割,这也就使得中国的门尤其引人入胜,门的标志意义因此凸显。
也许最形象的说明,是引入《红楼梦》这本书,这120回精彩故事就在对无数扇门的推来掩去中进行。书中用于描写贾府诸门的称谓竟达30多种,可分为:大门、 二门、三门、角门、旁门、腰门、正门、后门、垂花门、仪门、钻山门、院门、后房门、宫门、房门、便门、东门、西门、园门、小门、篱门、月洞门、过街门、穿 堂门、内宫门、外宫门、屋门、龙门口、庵门、门口、殿口、城门……相信这还是不完全统计。
 
 
 
这进而让我们想到,中国门的另一个意向:一座宅院在略显枯燥的高高院墙的环绕下,宅第大门总是首先引起人们的视觉停留和反复观瞻。徘徊在一扇中国的大门前,你可能对墙内的一切一无所知,因此你只能努力地通过眼前这扇门,去了解一切,能或者不能,皆有可能。
 
 
 
 
 中国门上的丰富文化从来无人质疑。能工巧匠们毫不费力,就在普遍的艺术协调中,实现了“礼”与“理”、“礼”与“美”的会合,修造出一座又一座拨动人们心弦的中国大门。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