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中华56个民族之一)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人口14万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乞普察克语支。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有的地区也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
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尔克孜族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和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他们的衣食起居具有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食品,辅以面食。
柯尔克孜族至今仍喜欢红色,衣帽、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也多用红色装饰。
日常食俗 一日三餐,除早餐为馕和茶或奶茶外,中餐和晚餐多以面食、马、牛、羊肉为主;在农区以粮为主食,但肉类仍占有很大比重。粮食大都用来磨面做馕、面条、奶皮面片及“乌麻什”(用麦面或青稞面做成的稀粥)、“库依马克”(油饼)、“包尔骚”(油餜、“巧巴拉”(馄饨)等。制作面食时常用皮制的擀面布。也用奶和米制成一种叫“西仁古鲁西”(奶油甜米饭)的食品。受其他民族影响,凉面、油塔子、包子和抓饭等也已常见。日常蔬菜不多,品种不少,仅洋芋(土豆)、圆白菜、洋葱较为常见,并且很少与肉类一起成菜。很多肉类以做成手抓羊肉、烤肉(塔西哈拉克)为主。其次大都做成独具特色的灌肺(库衣安吾普阔)、灌肠(贝吉)、油炒肉(库尔达克)、肉汤(骚尔泡)等。奶和奶制品在柯尔克孜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最常见的有马奶、牛奶和奶皮、奶油、酸奶(浓、稀酸奶)、奶饸等。在农村和山区,过去用餐时都使用木制餐具,现在大都被瓷器所替代。平时喜用青稞、麦子或糜子发酵制成的一种名牙尔玛的饮料饮用,柯克孜族好饮茯茶,煮沸后加奶和食盐。
节庆、礼仪食俗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好饭好菜摆好,以示庆祝,并且还要用小麦、青稞等七种以上的粮食做成一种名为“克缺”的食品,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饭食丰盛。柯尔克孜族传统的结婚仪式是在女方家里进行。结婚的前一天,新郎要带着宰好的羊或其他牲畜,由亲戚、伴郎等人陪同,骑马送到女方的家里;婚礼前,女方家也要宰牲畜,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柯尔克孜族好客,凡有来客,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并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后再吃胛骨和羊头肉,尤以羊头肉待客为尊。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在吃其他食品时,摆在桌上的盘里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特色专题
更多柯尔克孜族文化
更多 >萨满教对柯尔克孜族有着怎样的影响
柯尔克孜族历史上信仰萨满教的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因此萨满教世界观,萨满文化对柯尔克孜人的观念、意识、习惯、文化的影响力相当深远,相当强大。萨满文化与柯尔克孜人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交汇融
柯尔克孜族有哪些名人?柯尔克孜族名人大盘点
回国后因宣传革命思想被捕入狱,出狱后便投身军队。由于他在军队和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使军阀盛世才非常担心。1949年8月27日,在去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
柯尔克孜族人口与分布是怎样的
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边陲,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东部、天山南脉与昆仑山北陂之间。至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已有143537人。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
柯尔克孜族历史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
1935年4月,柯尔克孜族作为该民族的正式名称,经由新疆省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通过。648年唐朝于黠戛斯地设坚昆都督府,拜黠戛斯首领俟利发为左屯大将军、坚昆都督,从而使黠戛斯正式纳入
柯尔克孜族历史柯尔克孜族是怎样发展的
1125年女真建金,称其为“纥里迄斯”。1199年铁木真征服了乞儿吉思,在叶尼塞河地区设谦谦州进行管辖。1702年准噶尔策旺阿拉布坦汗为避免其属民同沙俄继续发生武装冲突,派军队强令
柯尔克孜族历史近代柯尔克孜族发展史概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国侵略者对新疆地区的蚕食鲸吞,柯尔克孜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1856年沙俄入侵伊塞克湖地区,遭到柯尔克孜人民的坚决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