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传统服饰色彩演变的成因

    一、湖南湘西型苗族服饰

    湘西型服饰主要流行在湘西方言区,包括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的松桃、晴隆,四川省的秀山、酉阳,湖北省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杨正文学者在《苗族服饰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书中也将湘西型的苗族服饰以凤凰、花垣和贵州松桃这三个地区为标本型。在此要说明的是笔者以凤凰、花垣这两个地区的苗族刺绣作为湖南湘西型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传统服饰色彩演变成因分析

    1.历史因素

    苗族发祥于长江中下游,苗族先民“三苗”蚩尤部落涿鹿战败,退隐江淮乃至五溪地区,无力再问鼎中原。商周时期新的“三苗”部落由于五溪地区山脉险峻,交通不便,很长一段时间受中原文化影响甚少,长期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这其中“荆蛮”很大一部分就是现在湘西苗族的祖先。由于从中原地区向西南方向的迁徙,令苗族服饰的色彩发生了很多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随着楚国的灭亡,其中的苗民一部分与华夏民族融合;另一部分则陆续向南迁徙。从秦汉至唐宋时代的一千五百多年间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征伐”又继续不断迁移。正是一次次的迁徙形成了苗族服饰色彩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特征。

    2.政治因素

    古代苗族男女皆椎髻斑衣,康熙年间,“红苗归流”时,湖南布政使主持绘制了《红苗归流》图,描绘了苗族妇女纺丝织锦的全过程,描绘了当时苗人盛装上领缘、襟袖皆饰以“斑烂”。据道光年间《凤凰厅志》记载:“苗人前惟寨长发,余皆裹头椎髻,去髭须如妇人。短衣跣足,以红布搭包系腰,著青蓝布衫,衣边脚,间有刺绣彩花。富者以网巾约发,贯以银簪四五支,长如匕,上扁下圆,两耳贯银环如大,英围银圈,手戴银钏。”“其妇女银簪、项圈、手钏、行滕皆如男子,惟两耳皆贯银环三四圈不等,衣服较男子略长。斜领直下,用锡片红绒或绣花卉为饰,富者头戴大银梳,以银索密绕其髻,裹以青绣帕,腰不系带,不着里衣,以锦布为裙,而青红间道,亦有钉锡铃绣绒花者,两三幅不等,与男子异。”据清人陈浩所著《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中描绘湘西地区的红苗的衣襟、领带、裙等喜欢用红色,刺绣多是红黑二色为主。

    清朝中叶以后,清朝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指令“服饰宜分男女”。结果是一部分苗民继续向西以及东南亚迁徙,而留在湘西地区的苗族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论是款式、色彩、刺绣图案、针法、装饰的位置以及整体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基本上是晚清时期的服饰风格特征了。

    受汉文化影响,妇女由穿裙改为穿裤,上衣圆领,衣襟、袖口、下摆及裤脚均镶绣宽幅、多层花边。(清末湘西带族男子也有穿形同马褂的大袖衣,衣长及膝,前后左右开衩,无立领,系铜扣。)

    可见服饰色彩从改土归流前的充满了古老神秘而又华丽厚重的红、黑、青色为主转变为改土归流后以靓蓝为主,以鹅黄、柳绿、桃红(绣花色)等秀丽、素雅的色彩为辅。客观上讲,改土归流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方法和种植技艺,对苗族服饰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文化因素

    湘西苗族古老的服饰刺绣纹样从按氏族宗支和崇尚特色可分为七戎六蛮绣、凿齿民绣、人夷绣、盘瓠绣等类。总体上来说多以红、黑二色的棉布、丝绸布为底色。如以红色为底,图案主色为不同明度的黄、绿色为主,辅以深紫和深蓝色;以黑色为底,则多以绿、红、紫色为主,辅以黄色和白色,色彩浓郁、饱和。传统的苗族服饰色彩保留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文化的影子,是其古歌、史诗、传说故事等口碑资料的形象和鲜活的展现。它所体现的是苗族祖先蚩尤倡导、创立的“夫人作享,家为巫史”的宗教观,即“人人可以通天,家家可以为巫”的政治主张。以至后来产生于荆楚的老庄思想,无疑对苗族服饰色彩的发展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为对精神——鬼神、灵魂的执著,以及对自由精神境界的追求。因为苗族社会始终是一个自由平等的平权社会。历史上,苗族社会长期滞留在家、村氏族的社会阶段,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汉文化影响始终有限,所以苗族服饰色彩始终置身于其自身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之中,有着独自的文化特征。

    随着湘西苗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与其他民族如瑶族、土家族,特别是汉族文化的交流,苗族服饰不但在款式、服饰的纹样上发生着变化,服饰的色彩同样也有所改变。如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苗族服饰纹样中出现了表达民间祈福纳祥的吉祥图案,如“福、禄、寿三星图”、“八仙图”、“凤戏牡丹”,从而在色彩上出现了许多像桃红、柳绿、鹅黄淡雅清丽的过渡色。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上虽然基本上保留了民族服饰特点,但在配饰上也发了细微的变化。如新中国成立前的手工布鞋变成了流行的解放鞋,一是由于更利于山间劳作;二是由于列宁装、劳动服的流行,后来绿色的解放鞋又被黑色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布鞋所取代。从而可以看出文化因素同样是服饰色彩变化的重要原因。

    4.经济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90年代湘西凤凰和周边地区开始了旅游开发,让原来的“蛮夷”之地小农经济融入了现代经济的运行模式。时至今日,湘西苗族服饰的色彩已与传统的古老的色彩大不相同。湘西年轻的苗族人除了重大的节庆、婚庆、纪念性商业性活动之外,已经很少穿戴传统的技艺制作的服饰了,湘西地区大部分的苗族服饰也都是由机器批量生产代替手工劳作。由于原料、工艺、制作等各方面与传统服饰制作上的差异,致使服饰的色彩出现差异。例如原来用来染色的天然染料—蓝靛,由于季节性与工艺的繁复现在基本由化学染料代替,称为“阴丹蓝”。用于刺绣的彩色丝线也由各种天然染色工艺转变成化学染色,并由机器代替手工刺绣从而改变了传统服饰的色彩。服饰上刺绣丝线大部分也由手工天然植物染色丝、棉线,变成工业化生产的化学染色涤纶线。由于旅游商业的发展,为了供应大量的大众化的旅游商品,服装上的配饰—银饰由原来纯度较高的银金属,变成“苗银”—以黄铜和白铜为主。种种经济的因素,使得苗族服饰由苗族人自身使用品在向旅游商品转变。

    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变化与其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时,一方面要深入学习与理解其民族的历史、民族信仰,尊重苗族自身的文化传统与习俗;一方面要从全球经济和信息时代新的视角去分析各种因素对民族服饰色彩影响的利与弊,尽可能让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多元性地生存和发展。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