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金铜佛像的鉴别
中国古代金铜佛像的鉴别鉴定的最初基本功和最起码的鉴定要素就是读书。中国古代金铜佛像包括古代史、佛教史、雕塑艺术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越深越丰富,鉴定入门就越容易。老古董商鉴别铜佛像,没有科学仪器测定,仅凭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舔,即通过感官之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感受,加以判断、推理,辨别其年代与真伪。尽管现代社会科学发达,鉴定文物还是靠人的器官感受和大脑长期的经验积累及知识储存。因此这种老而落后的方法,倒亦有不少可取之处。?鉴别金铜佛造像的真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它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其次是看造型。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和风格特征,我们可以经过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实物,或者参考有关佛像图册和考古资科进行比较分析。一般说来,伪器有全新铸造成像和拼凑嫁接改造两种。?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无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而此件菩萨像缺座,由于造形与其他真品完全一致,亦作半跏坐式,因此理当有莲座相配,而且应在足底部找到与座接触的凹块;但此像不见,只是在足底浅划上一个四方形痕迹,可能是作伪者见到的真品无莲座,见足底有一凹入部分,不知何意,随意模仿一下,故留下了一个并不显眼的作伪漏洞。?另一种是拼合、改造的佛像。这种造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两件佛像都是残器,如甲物主尊部分在,失背光、佛床等,而乙物仅存背光、佛床,于是作伪者合二为一,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佛像拼成一件完整器物,甚至出现缺乏常识地将唐代佛床、背光拼合在北魂佛像上的笑话。第二种是佛像为真品,佛床、背光为伪作,甚至画蛇添足,将原本就没有背光、头光或佛床的佛像,凭臆想加铸那些原本没有的部分。?再次是看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金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再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最后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从鉴别铭文的真伪。一是看字体,因为各个时期的画风不同;二是看刀法,因为刀法的优劣、自然与生硬都是辨别真伪的依据。特别是一些佛像,铭文是后刻的,我们可以通过看字口的铜色是否与佛像总体色泽一致来确认;另外再看所刻的内容是否符合佛像所表示的,如所刻铭文称“北魏”,佛像风格是否属北魏。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果刻铭称此像为观世音像,但此像完全是佛的形象,即予否认,这未免过于草率,因为个别的佛像在当时就被称呼错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还应从风格上进行辨别得出结论。?此外,还可用嗅觉进行鉴别。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它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味太重,容易被行家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