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遗——华州皮影

陕西非遗——华州皮影

华州皮影戏又称“灯影”“影子”。在灯光照耀下,舞动影人,隔亮布演唱,观众在外观听。华州皮影起源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民国,距今已2000多年。“汉妃抱子宫前要,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皮影的起源和发展。


至清乾隆时期,皮影在华州已很盛行。民国时期华州有48家皮影班社,建国初达到30多家,往后仅余4家。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有所增加,至2005年底,振华、雨田等13家皮影班社,艺人67名。

华州被称为“中国皮影之乡”,华州皮影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之美誉。华州皮影融入了中国儒、释、道思想及世俗生活(如春祈秋报、逢年过节、社日庙会、消灾纳福、得子贺岁、婚丧嫁娶等),具有艺术造诣高,演唱功底深,表演技巧绝等显著特点。

薛宏权皮影雕刻作品

皮影按腔调不同,分为老腔和碗碗腔。华州皮影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是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皮影剧本有《十王庙》《金碗钗》《博浪沙》《兵火拉伞》《杨家将》《火焰驹》《白玉钿》《闹天宫》《蛟龙驹》《劈山救母》《张连卖布》等百余部传统剧目,也有《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现代剧及自编小戏。

华州皮影戏活跃于山塬地区,演出方便。搭台子有艺人们的顺口溜:“两张方桌九块板,七长八短几根椽,五页芦席绳一卷,放把镢头啥甭管”,巷道、庭院、室内、室外,都可以搭台演出。舞台一般由五人组成,俗称“五人忙”,包括签手(又称挑线的)、前声、上档、下档、后槽,少ー人不行。五人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前声”,负责主唱生旦净丑各种角色,掌握剧情缓慢,实施打击乐器,兼使月琴、手锣、堂鼓、尖板,另有口技和帮签之责。“签手”,又叫挑线的,负责操纵全部影人的表演动作及道具摆布,灯光特技,兼配音响效果及填白对话。“后槽”,司钩锣,打碗碗,敲梆子,击战鼓。“上档”,拉二弦,司闪子、唢呐、马号。“下档”,拉板胡,兼安拆影人。

配乐是皮影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州著名签手郝炳黎,善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心神动态,影人在亮幕上研墨挥笔、梳妆整容,颤抖挣扎,戏耍跳蹦、哽咽、啜泣、顿足哀叹、甩发换头、枪挑血溅等,表演得惟妙惟肖,形象传神,专家称赞他是国宝级的皮影表演艺术家。德国皮影研究专家托梅·路易丝女士曾连续五年五次到他家中观看其挑线绝活。著名老艺人前声潘京乐、魏振业,演唱60余年,能唱大本戏200部,声情并茂;后起之秀吕崇德、王水龙、侯振锋、刘刘恩俊、姜建合等,承袭前辈唱功演技,活跃于皮影舞台。由于其他影视艺术冲击,皮影戏的观众日渐稀少。然各级政府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加加强了对皮影这一古老戏曲艺术的抢救和保护,不断开拓市场,争取年轻观众。

古老的华州皮影戏与时俱进

华州皮影表演融入影视制作后,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闪光点。电影《活着》《关中匪事》《关中女人》等电视连续剧中的皮影演唱,为为观众留下了极深印象。1990年12月,华州皮影戏《白痴状元》《桃园借水》《李月英游地狱》《珊瑚塔大审》《破牛心》参加了渭南地区“第三届艺术节”演出。中国台北汉声杂志社出版了《陕西东路华县皮影》一书,比较全面而详尽地介绍了华州皮影。2000年6月24日,华州皮影团赴德“国际木偶节”,促进了国际民间文化艺术交流。2001年9月17日,华州皮影团作为“陕西民间艺术”成员之一赴德国参加国家文化部中德联合举办的“柏林亚太周”文化活动演出; 2005年12月,华州皮影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手工匠人正在牛皮上雕刻皮影人物形象

如今,皮影作为华州“四大产业”之一,皮影雕刻出现四大公司八大作坊,宏权影艺公司为领军马首,薛氏夫妇、汪氏弟兄均为领军人物,皮影作品畅销世界,被多国文化艺术部门收藏。华州传统皮影戏班对外展示,出访过亚非欧美的34个国家和地区。继承发展中涌现出宏权创新皮影团,他们演出的现代、童话、卡通皮影,先后登上央视、东方卫视、凤凰卫视大舞台,并经常参加国家乃至世界性大型艺术活动展演,深受国际社会好评,为华州皮影赢得了良好声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