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扇艺竞艳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2017年12月1日-2018年4月1日,“扇子上的东方与西方:18-19世纪的中西成扇”将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除了展出该馆馆藏的广州外销扇47把以外,还将与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 Museum)、扇子博物馆(Fan Museum, Greenwich)及剑桥的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合作,展出26把欧洲扇子。期待您走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领略中西成扇的匠心技艺,感受到18-19世纪中西成扇的交汇、异同以及其中多姿多彩的变化轨迹。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
(中国广州,清道光晚期,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盈尺之间,凝聚匠师的智慧与技艺;
一开一合,演绎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18-19世纪带有“中国风”的成扇风靡欧美,
集中西方文化精华,这些扇子惊艳了全世界。
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4月1日,
走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领略中西成扇的匠心技艺。
扇子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历来就有“制扇王国”之称,据古籍记载扇子的应用在禹舜时代已经出现,晋朝崔豹《古今注》曾记载“舜作五扇”。起初,扇子是一种礼仪工具,是为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而使用的。伴随着流长的历史岁月,扇子渐渐进入大众生活,成为古人纳凉的必备器物,更成为文人骚客施展才情与雅兴的笔墨场。一把小小的扇子其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凝聚了匠师的智慧与技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物的艺术瑰宝之一。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
(中国广州,清道光晚期,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纸面折扇
(法国/德国,1778,英国扇子博物馆藏)
在西方,扇子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3000年前,古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罗马人均有使用平扇的考古图像资料出土,其最初的用途同样也是礼仪成分多过实用成分。中国扇子作为一种东方文明在16世纪初开始传入欧洲,渐渐扇子成为欧洲宫廷和贵族乃至各阶层妇女的时尚配饰。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不拿扇子的女士犹如不拿剑的男子”,可见扇子的风行之盛。
彩绘人物庭园图纸面折扇
(中国广州,清道光中期,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绘“普林尼之鸽”图鸡皮面折扇
(中国雕刻扇骨,1780年代,英国扇子博物馆藏)
18-19世纪,广州的外销成扇风靡欧洲。外销扇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利用了许多传统艺术语言,但整体又有西方审美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体现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形象,呈现东西方交融的装饰风格特色。
相当一部分欧洲本土生产的扇子也采用了“中国风”装饰风格,以迎合市场对中国的好奇与想象;与此同时,广州制作的成扇及扇骨等部件大量外销,以其精湛工艺、低廉价格、充满中国情调的纹饰或对西方纹饰的高超模仿而备受欧洲市场青睐。这些扇子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中西工艺、纹饰、题材及相应风格的汇流,折射出两种文化交相辉映的光彩。
纸面折扇约1855年法国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举办盛会的缘由
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并配合当下“一带一路”国际化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以及2017年《财富》全球论坛将于12月6日至8日在广州举办,主办方期望通过举办“扇子上的东方与西方:18-19世纪的中西成扇”展,展示扇子界中的中西结合、异同与流变,反映18-19世纪中西文化的交汇以及其中多姿多彩的变化轨迹。
举办地点:颇具中外元素的民间祠堂
主办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挑选了馆内展陈条件最佳的两个展厅作为扇子嘉宾们的展示舞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是收藏、研究和展览广东地区为主兼及全国其他地区民间工艺的艺术类博物馆,2017年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氏书院)
它的馆址是广东地区最负盛名的清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十九年(1893)落成,是清代广东各县陈姓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这座传统的岭南祠堂式建筑装饰华丽、巧夺天工,堪称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然而,来这里参观的人们也讶异地发现了一些西方文化的投影,例如可爱的砖雕小天使、西方人物造型的石雕雀替、采用铁柱的连廊、精美的铁铸通花栏板、封檐板上的罗马数字钟、雅致的蚀花玻璃。
祠堂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广东的工匠们大胆地融入了西方的文化元素,既反映了广东人开拓创新的精神,也是广州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中西文化交流密切的见证。
象牙镂空彩绘“渔家乐”图折扇
(中国广州,清雍正,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