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传统工艺中造物精神-顾景舟《小掇只壶》成型工艺为例

紫砂传统工艺中

的 中国造物精神

以顾景舟《小掇只壶》成型工艺为例


顾景舟、高振宇、徐徐

1993年夏,顾景舟先生应我的请求,非常仔细地把“掇只壶”这个我最感兴趣的经典造型,手把手地教给了我。至今,先生在我的速写本上勾画壶型,用斜凿吃力地做一件件工具时的样子还历历在目。自此之后我每过一两年都会重做几件这个造型,一来是重温和先生在一起的那段日子,二是从这件器形的制作中不断地能发现和学习到新的东西,领悟到一些被约定俗成的工艺掩盖了的、也许是这个时代所忽略的、又恰恰是最为需要的、中国人自己的造物态度和造物精神。

顾景舟 掇只

掇只壶是紫砂壶的经典传统款式之一,属光货圆器。“掇只”之名,只是俗称,清中期虔荣款“莲子壶”即此壶型。清末邵大亨的掇只壶古朴端庄、珠圆玉润。先生常说自己是向上看一百年。在我的理解中,是他始终把自己事业的榜样、追求的目标锁定在百年前的邵大亨身上。先生的掇只壶与之一脉相承,更是将此壶型推敲到了完美的境地,令后人难以在此壶型上有所增减。用纯正的清水泥所做的掇只壶,外观呈紫棕色,砂质细腻,光泽深沉。造型十分简练,只在盖沿、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等的灯草线。壶体由许多圆形连缀堆叠,气韵舒畅。含蓄、内敛的曲线所构成的弧形转折下,骨肉停匀,具有节奏鲜明的韵律感。入手触感平滑,耐人端详与抚摩。加之功能上的不辱使命,周到合用,十分的体贴,因此一件好的紫砂掇只壶,的确具有中国人所崇尚的君子美德。

掇只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造型之一,是紫砂传统的经典,他独特的造型语言,映出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下形成的独特的工艺观,和独步世界的审美高度。这种特质,只有在中国的人文环境里才能产生,在具体工艺过程中,表现为:1.尊重材料语言,把材料紫砂泥看做是有生命的。2.在工艺制作的过程中顺应材料的特性语言,以一种与泥对话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