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称做“腊八节”。十二月,山西习惯称做“腊月”。“腊”,本来是古代的祭名,《风俗通》:“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这种腊祭仪式常在新旧年交接时举行,一般在十二月,民间就把十二月称做“腊月”。但是具体的日子却不固定,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说文·肉部》:“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年年推算,很不方便,到南北朝时,便将十二月初八日定为腊祭日。《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腊月八日成为民间传承的大腊日期,简称“腊八”。

  古代腊祭,既有射获的猎物,也有把新收获的谷物制熟,这便是粥,先祭祀百神,然后分享。佛教传人中国后,腊日与佛祖释逝牟尼成道日相吻合。传说释迎牟尼苦苦修行,饿倒于地,有一位牧羊女给他些乳糜吃,将其救活,他有了精神,跳进尼连禅河里洗了个澡,然后盘坐于菩提树下,静思默想,经过七天七夜(亦说四十九天),烦恼全消,豁然顿悟。

  这一天就是十二月初八日,佛教界就把该日称做“佛祖成道日”以示纪念。每逢腊月初八,佛教寺庙诵经弘法,仿效牧女献糜,取香谷时果造粥供佛。后来,演变成民间习俗,家家户户制作腊八粥,成为中外文化交融合璧的民间节日。《左云县志稿》记载:“十月,民岁腊,俗于前夜(指腊月初七)煮五色豆和米,杂以枣为粥,黎明食之。是日,僧道庙中间有煮粥食贫者,谓之腊八粥。”比较讲究的人家,制作腊八粥要用八种主料,八种作料,以与“八”字相吻合,象征吉祥如意。主料是八种米和八种豆:小米、大米、黄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麦、燕麦;红豆、虹豆、扁豆、豌豆、蚕豆、黄豆、莲豆、绿豆;作料有:红枣、栗子、核桃仁、瓜子、松子、花生、葡萄干等。民间吃腊八粥,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之前。(马邑县志》记载:

  “腊凡四十日,而以十二月之八日为胜。俗于前夜煮诸豆和米,杂以枣、核桃为粥,黎明食之。稍迟则忌之,日犯红眼。”在山西晋中一带,则有歌谣曰:“咕咕鸣(mi ),咕咕鸣,早早起来吃馏米。”“馏米”,是腊八粥的另一种做法,在蒸锅里先铺一层红枣,放一层泡好的黍米,再放一层红枣,再放一层黍米,下面加柴不停地蒸,上面再洒几次水,蒸熟后红黄相间,吃着软甜香绵,邻里还互相赠送品尝。“咕咕鸣(读mi)”指公鸡报晓。大人们于初七晚上或初八拂晓前将馏米做好,腊八早晨,公鸡一叫,就催撵孩子们早早起来吃馏米,传说要是等太阳升起来才吃,就会得红眼病。

  山西民间在腊八早晨,还要将腊八粥挑上一些放于石磨、石碾上,往院内或场上的枣树、杏树、梨树等树权上抹一些,让孩子们用棍棒或斧头在树干上敲打,口中还念叨:“管你结枣不结枣,年年打你三斧脑”,“举起棍棒狠揍你,明年可要多结梨。”此俗名叫“祭树”,实为世代相传的“嫁枣法”:用斧背敲击树干,使树干韧皮局部受伤,阻止部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向下输送,而留在上部供应枝条,从而使枣树多挂枣儿。

  腊八节,晋北民间有破冰取冰的习俗。这一天从河中打砸冰块,成拳头大小,供奉诸神,遍撒街巷院落,据说可免除瘟疫。全省普遍有在这一天腌制腊八醋、腊八蒜的习俗。晋北朔州、阳高等地还要做腌肉。

  旧时,家长在腊八节要让学生给老师敬送腊八粥。现在,此俗在山区学校仍有遗存。

  腊月初八一过,离春节只有二十来天,家家户户就置办年事了。晋东南流行一首歌谣,叫《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过了腊八节,紧接着就是祭灶节、除夕。民间说的过大年,并非仅指农历元旦一天,习惯上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因此,腊八节,就视为“春节序曲”。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