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灯的起源与其人文浓郁的民间风俗文化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在放飞时,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灯的起源与其人文浓郁的民间风俗文化
 

  放孔明灯的渊源

  大约于清朝道光年间,先民由大陆福建省惠安、安溪等县传入台湾的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寮地区,即基隆河的上游。据十分寮地区父老前辈的口述表示,早年于前清年间,十分地区闹过土匪,由于地处山区,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过,待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间施放天灯作为信号,告知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种方式向村民报平安。由于当日由山上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农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十分地区的村民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且向邻村的村民互报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区的村民又称孔明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海南孔明灯

  海南孔明灯又称文灯、天灯,它是用白结方纸糊制而成的,是根据热气球原理,空气受热膨胀产生的热力升空的,它携带的燃料可升空漂浮约1小时,开始时像不明飞行体,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仿若星星。

  相传它是由大陆流传到海南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当地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风俗。每逢喜庆日子或盛大的节日,人们都点起孔明灯来表达他们的美好心愿。点燃孔明灯前,人们都要在灯上写出自己的愿望,与孔明灯一起冉冉升向苍穹,以祈求心愿能实现。

  在文昌、万宁、儋州一带的村庄里,至今民间有扎孔明灯,放天灯的习俗。由于文昌口音“天灯”与“添丁”谐音,男孩家拿着写有吉祥词语的公灯、人丁灯、首牌灯、花篮灯、鲤鱼灯、珍古灯等各式花灯自发组成“送灯”队伍,敲锣打鼓,绕村行进到村中的庙宇前,表示送去“人丁兴旺,家景兴隆”之意。放天灯时,给碎布浇上油,桶口朝下,点燃油布后,整个纸桶就会被热气充满,家家的天灯如同热气球一样冉冉上升,带上你的祝福与心愿,飘上夜空。

  2004年,海南省万宁市举办文灯节活动,组织放飞1888盏文灯,经过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官员认定,获得了一次性放飞最多孔明灯的上海吉尼斯纪录,这是海南省首个民俗民风类吉尼斯纪录。然而,在这里,中国还是要提醒广大朋友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慎燃“孔明灯”,毕竟“孔明灯”属于明火,制作材料属易燃物,切勿因为一时的高兴燃放“孔明灯”而造成安全隐患。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