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正月)初,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是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岭南地区。冬春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立春时(斗指寅,太阳黄经达315°),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节气名片
特色专题
更多立春文化
更多 >立春是什么意思 立春的习俗与禁忌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这一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 立春由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
立春吃什么
立春节气的饮食习俗。明代北京立春日不仅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而且皇帝要在午门“赐百官春饼”,无论贵贱皆嚼萝卜,称为“咬春”。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此俗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最
立春吃什么食物养生
菠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钙、磷及一定量的铁、维生素E等有益成分,能供给人体多种营养物质。其所含的微量元素物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进身体健康。韭菜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立春需要注意什么
不要过早减少衣物。另外,因立春阳气升腾,人体头部和颈部的腧穴开合比较大,极易成为外部风邪入侵的通道,身体孱弱者最好戴帽子和围巾。立春时节少阳初起,运动量不宜过大,否则会耗伤初起之少
立春能理发吗
立春能理发吗有,的能,有的不能各个地方习俗而已。我们汉族人自古以来的发式就是束发,男子过了12岁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剪发的。其中一种就是奴化汉民铲除有民族气节汉族知识分子的“剃发易服政
立春是什么意思 立春的由来及习俗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从这一天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之为春天。早先年民间于立春日要举行迎春神活动的。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临颖县志把立春祭祀称为”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天文上,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象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北极星被认为是帝星,称为“天帝”。《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说卦传》指出了方位和后天八卦乃至《易经》的关系,也指出了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向和时间的关系。干支纪元以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往复岁的周期。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始”,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摄提)。斗柄指向法”确立的节气,以斗柄指寅为起点,“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平均时间法(平气法)划分,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完全不同。汉至明末清初(1645年之前)以“平均时间法”将历年平均分为24段(每段约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平均时间法”采用立杆测影(圭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测出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确定方法被称为平均时间法(又称“平气法”),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先测出冬至日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由于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因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将冬至排在“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西洋教士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从西洋教士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之间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称为“定气法”。廿四节气,“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按黄经度数划分),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现所使用的农历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农历是以夏历(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农历是太阴历与太阳历的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月要符合朔望月(月相圆缺一次),平均历年也要符合回归年。所以农历使用朔望月定历月,平年十二个月,为了让历月吻合月相,这是农历中的朔望月成分。农历吸收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用来表示四季寒暑,这些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
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这就是相邻两个立春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历年平均长度是365.2425天,与回归年相差无几,所以立春在公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绝大多数年份为2月4日,个别年份为2月3日或2月5日。而农历年情况就不一样了,农历采用的方法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农历无闰月的年份为353至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有闰月的年份为383天至385天,比回归年多19天左右。故闰年有25个节气,平年有23个或24个节气。于是立春在农历年中的位置呈现出4种情况: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两头春;全年无立春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