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李可染一起被誉为“北李南陆”,五百年一人而已!
他与李可染一起被誉为“北李南陆”。
以深厚的功力,博学的才识,
非凡的创造力,开创了当代山水画
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
树立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
即使是在十年“文革”浩劫中,
他仍用拾来的破笔蘸了清水
在桌面上画画写字,
硬是完成了300多幅课徒画稿。
大收藏家徐邦达都对他赞誉
“五百年一人而已”。
少年勤习画,临摹起步
陆俨少,又名陆砥(dǐ),幼时小名骥,子俨少,号宛若,1909年6月16日出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陆俨少出生那年正是清朝宣统元年,两年之后民国时代就开始了。陆俨少的父亲陆伯韵继承祖业,在南翔镇开了一家米店,母亲则擅长刺绣,这可能对陆俨少从小喜爱画画有所影响。
陆俨少两三岁时尚未识字,没有老师指点,即爱信笔涂抹。7岁进嘉定第四国民小学读书,学名陆同祖,教科书上的插图马上成为他最早的图画范本。12岁转到南翔翔公小学读书,上学途经一位老画师沈书林的画室,虽然其画极庸俗,但少年陆俨少仍在窗外隔着玻璃看得津津有味。13岁时邻居送给陆俨少一部石印本《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临摹,这可以说是他学中国画最早的起步。
1922年陆俨少14岁,考入上海澄衷中学。该校图画教师高晓山教中国画,陆俨少最初是从他的示范教学中,悟到了中国画用水、用色和用墨的道理。课余,陆俨少经常跑图书馆,被一部有正书局出版的《中国名画集》吸引。因不能出借,他竟带了笔砚到图书馆里临摹,从而初知传统中国画各家各派的面貌及其笔墨运用。直到晚年陆俨少还认为,当年这部《中国名画集》对于他认识传统中国画的大致轮廓是有启蒙作用的。
《张猛龙碑》
青少年时代的陆俨少异常勤奋。他每天早上4时起床,因寝室里没有桌子,便把一只大皮箱搁在方凳上当桌子,坐在床沿练书法。他初学龙门石刻中的《魏灵藏》《杨大眼》《始平公》,接着又临《张猛龙碑》和《朱君山墓志》等。此外,还兼学刻印,他把图书馆里一部《十钟山房印举》用拷贝纸摹下,用来学着刻。在主要学刻秦汉印文外,也学刻一些清代名家。
“穆如馆” 与 “就新居” (陆俨少解放至文革时期所用的两个斋号)
从美专辍学回家,拜师学艺
在中学读书时,他曾想转学去上海美专,未获父亲同意。到四年后中学毕业,他再次提出要上美专读书,父亲这才点头答应了。这样陆俨少就进了注重中国画教育的无锡美术专科学校。当时他借到一部《画学心印》,便与同窗程景溪合点一盏煤油灯,常常阅读到深夜。后来他觉得学校教员的水平不高,加上时局动荡,在无锡美专读书不到半年就辍学回家了。
《世说新语》
回到家乡,陆俨少经表兄李维城介绍,带了几幅山水画,去向前清翰林王同愈请益。王同愈曾是吴大徵的幕僚,诗文书画颇负盛名,其时以南翔为终老之居。王同愈要陆俨少注重诗文修养,告诉他做古诗宜从五律人手。他看了陆俨少带去的律诗习作颇为称赞,又教他读《世说新语》,学做散文。王同愈还把自己收藏的王时敏、王翚、王原祁的真迹借给陆俨少临,临好之后还亲笔为之题跋。当时王同愈的书画在上海颇有市场,有时他要陆俨少代笔为他作画,两人很快成了忘年之交。而王同愈对于陆俨少最大的恩惠,则是特意把他介绍给了海上名家冯超然。
1927年旧历正月,19岁的陆俨少由王同愈陪同到上海嵩山路冯超然寓所行拜师之礼。冯超然对陆俨少的第一句话便说:“学画要有殉道精神,终身以之,好好做学问,名利心不可太重。”这句活给陆俨少印象极深,他终生铭记在心。从此陆俨少每月去上海冯超然家两次。冯超然的习惯是深夜作画,白天接待宾客,他只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些指点,或在习作上略改几笔,学生很少有机会见到他动笔。
在他指点之下,陆俨少先后临过戴熙、王时敏、王昱、恽向、唐寅等人的作品,冯超然看后认为可以乱真,常得意地对人说:“我有一个不像我的学生。” (当时从师学艺之风,学生都是以酷似老师为标准,老师都是以酷似自己为荣耀,冯先生的艺术修养和襟怀可见一斑。)
当时吴湖帆刚从苏州迁上海,就住在冯超然对门,两人过往甚密,冯超然要陆俨少称他“湖叔”。在冯家,陆俨少还认识了徐邦达、郑慕康和冯超然的外甥(后来在台湾成为名画家)张谷年等人。陆俨少每次去上海,除了去嵩山路冯家,就是跑定之(刘定之,江苏句容人,在上海开裱画店,精工制裱、精工书、画,名著一时。)裱画店和汲占阁寻觅占画,偶然见到一张王石谷的画便兴奋不已,在师友间奔走相告。
读书、写字、画画分头并进
1929年,陆俨少与朱燕因结婚。新房设在南翔老屋,寝室边辟一小间画室,室中—桌一榻,榻上堆置许多珂罗版的画册和碑帖。陆俨少于日间作画写字,晚上只是在灯下读书,这成为他以后大半生的生活习惯。他好读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的诗和司马迁、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归有光的古文,并对《世说新语》《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及苏、黄题跋小品等甚感兴趣。陆俨少觉得将历代鸿篇名著咀嚼涵咏,可撷其精英,移之于画。至晚年他仍认为,读书可变化人的气质,如学画不读书定会缺少营养,致画境不高而流于贫乏,不只是影响撰文题画而已。
暮春泳归图
其时陆俨少在王同愈的指导之下,读书、写字、画画分头并进。他自己定了一个比例,即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
戏书唐人五绝
第一是四分读书。因为读书可以变化作者的气质,气质的好坏,是学好画的第一要事。气质是创作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到创作上去。要有宽阔的胸怀,高尚的品德,不为名利所动,加以对事物的敏感性,即有理想,有见解,以及笔有韵味神采等等,亦即前人所主张画要有书卷气,有了他,就有文野之分,新的涵义就是有文明的素质,直接反映到画上去,简单地说这样就是好画。
天台石梁飞瀑
第二是三分写字。中国画注重骨法用笔,亦即首先研究笔的点画,一支毛笔,用好它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而写字是训练用笔的最好方法,要做到“使笔”而不为“笔使”,要笔尖、笔肚、笔根都能用到,四面出锋,起倒正侧,得心应手,无不如志。做到这点,是一辈子的事。所以老辈告诉我们,画不必天天动笔,而写字则不可一日间断。
第三是三分作画。书画同源,字写好了,对学好画有很大的帮助。书法艺术总结了很多好的形象经验,如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等,用到画上去,能增加线条美。字帖的临摹范本,亦多反映了名书家的忠义之气,日久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变化了学画人的气质。所以我提出三分画画,人或认为画的份量太少了一些。其实读书写字占去十分之七,终极都为画服务,所以画是不嫌其少了。(陆俨少:学画微言)
一山飞峙大江边
游历山水勤观摩,传统工夫主要靠看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陆俨少全家避入上海租界。1934年春,他应友人之约游历了上柏山、西天目山和黄山。当时公路未通,交通不便,从歙县到汤口再上黄山,要步行一百二十余里,可谓艰苦备尝。这一年他又北上远游,经徐州、曲阜、济南至北平,游览了孔庙、泰山、故宫、长城,而后至大同看云冈石窟,上妙峰山饱览太行山色,经天津、烟台返回。
1979年作 激流勇进图
陆俨少自幼生长在大江入海处,从不见高山巨谷,这次游历使他看到了各种山的典型风貌,对不同的皴法、树法,以及山的走势、丘壑位置等,都有所观察。北方雄浑壮阔的风光,开拓了陆俨少的胸襟胆识,也为他后来的卧游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积累。
鱼龙回夜水
1935年5月,南京举办第二届全国美展,同时还展出故宫以及私人收藏的历代名迹约二百件。陆俨少闻讯后,专程赴南京,住在表兄李维城家,朝夕到展览会观看,前后足足看了一星期有余。他把这些名画大体先看一遍,然后择出百幅左右优者细心揣摩,看它总的神气,以及如何布局、运笔、渲染,默记在心。后来在上海和重庆也曾展览过故宫名画,陆俨少每次都不放过观看的机会。他虽然没有条件临宋元画作,但通过这样仔细的看,感到于自己绘画大有裨益。他后来说自己的传统工夫主要是看来的,直到七十岁以后,还靠吃这些老本。
于生活磨练中求艺,将杜甫诗风与山水画结缘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陆俨少不愿在沦陷区当顺民,遂扶老携妻挈儿西行避难。因夫人朱燕因正患伤寒发高烧,又怀孕在身,他们先到孝丰县簿头镇深山中暂避。不久,风声日紧,山中不能居留,于是经临安、桐庐、衢州跋涉至南昌,再由九江乘帆船抵汉口。一路上,为买车船票不免受气,甚而挨打。在混乱中好不容易跑到宜昌,夫人行将分娩,只好租房暂时住下。待夫人生产之后不到半月,宜昌又遭轰炸,只得怀抱新生婴儿继续逃难。这样历时三个多月,备经艰险,终于抵达重庆,去投奔在重庆一家兵工厂当厂长的表兄李维城。
雨晴新峡图
之后,陆俨少在兵工厂附设的农场中当一名事务员,做些算账、派工、领料等杂务工作,空闲时间便看书、写字、画画。业余作画积累了近百幅画作之后,陆俨少在重庆租了个场子开个展。由于没有靠山也不会交际,首次画展不很成功。不过陆俨少也遇到—些知音,认识了陈树人、陈之佛、沈钧儒、丰子恺、常任侠等人。后来他还特意到沙坪坝去拜访过丰子恺。
云开忽见日
1939年陆俨少又带了画件到成都举办个展。在老友吴—峰的帮助下相识了一些人,并去拜访了四川省教育厅长郭有守。郭看了他带去的画说:“在成都开画展,人事第一,作品第二。”陆俨少固执地说:“我二十年学画,未学人事。”郭说:“那是开不好画展的。”陆俨少便回到客栈,在灯下起草了一篇启事:
渔网未收
“俨自知学问,好弄笔墨。比来二十余年,不敢自谓遂窥六法藩篱,顾于往哲名迹,略得寓目。间览山川,留情云树,每成一图,废寝忘食为之。觉古人造化,所在俱师,心神通悟,情性移化,襟怀既旷,风节斯厉。诗为心声,画贵立品,夫岂异哉!余亦木强之姿,不能委顺时俗,是以乐志田亩,耒耜躬操,冬夏读书,春秋出游,穷岩幽谷,兴到足随,况以西川风土之美,向往之情,积有日矣。会更丧乱,因缘入蜀,乃迫贱事,四载巴渝,辄用为叹。今则幸遂夙愿,将登峨嵋,上青城,卷袖自携,道出上郡,窃欲问艺于贤达之前,得一言以为重。夫物有感召,赏音匪远,而敝帚自珍,因亦不作善价以沽。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惟褒惟贬,可师可友,并世君子,幸有以教之。”
这个文辞委婉、情真意切的启事,竟受到了四川名土芮敬予的大力赞赏,画展也颇获好评,有人甚至说这是当地爆出的一个冷门。
返照入江
1945年抗战胜利,达官贵人纷纷乘飞机、轮船东归。陆俨少归家心切,但一家九口难于凑足飞涨的船票钱,纵然凑足这笔钱,也很难买到船票。无奈之际,听说有朋友经营运输木材的木筏,沿江放流至汉门,可免费乘坐,但川江水急,时有触礁的危险。陆俨少获得友人的应允,在木筏上安装了一个席棚安置家人。于是历时一个多月,他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次旅程开始了。
巴船出峡图
陆俨少此行的另一大收获,是对峡江两岸山峦的细细观察。由于木筏日行夜宿,沿途时需上岸去买米买菜,这又使陆俨少得以细览白帝城、神女庙及丰都城等景致。陆俨少晚年尤喜作山水长卷,且能不断变换手眼,时生新趣于笔下,无疑也与他早年这次难忘的旅行收获有关。历尽艰险后,终于回到家乡,但那里已成劫后废墟。入蜀时陆俨少方29岁,这时已38岁了。
杜甫诗意山水
入蜀出蜀的八年坎坷经历,磨砺了陆俨少的意志,使他尤耽迷于杜诗。杜甫沉郁的诗风自此与他的山水画结缘。
在厄运中沉潜丹青,蜿蜒曲折的留白手法初显现
50年代初对陆俨少生平来说是很有影响的年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了生活需求,这时陆俨少却不得不暂时告别山水画,去改学人物画、连环画。在这期间,陆俨少竟画过近十部连环画,可以看得出,陆俨少是在非常努力地适应新社会的生活。可是,厄运还是在他头上降临了。在一次会议上,他率直地谈了一些自己对上海美协的意见,说上海美协的办公室不挂中国画,像外国美协等等。未想竟由此获罪,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
1966年作 焦裕禄
这对陆俨少精神上无疑是个沉痛的打击,又加上气喘疾病的折磨,使陆俨少才尝试人物画不久,就彻底向原本喜好的山水画回归了。陆俨少白天在画院参加劳动改造,下班后便抓紧时间画成了山水课徒画稿二百余幅。也差不多是在这一时期前后,有两位颇有灵气的学生常来向陆俨少请益。一位是在1955年上海青年美术比赛中得过奖的诸葛潇垲,他向陆俨少正式拜过师,陆俨少很欣赏他对笔墨的悟性,可惜他后来在“文革”中患心肌梗塞而死;另一位是太仓人宋文治,三次登门拜访,陆俨少未允所请,对他说:“你如果拜在吴湖帆门下,可以多看名迹,多认识—些人士。”于是就领着宋文治去拜了吴湖帆为师。
50年代后期作 养猪姑娘
1961年摘去“右派”帽子后,陆俨少到杭州浙美上课,“反右”以来的悒闷心情为之一扫,可是“文革”的风暴突然来了。因为所谓的“地主”出身问题,陆俨少不断地遭受批斗,甚至挨打,连画笔也被收缴,一度差点被逼上绝路。但他纵然在“牛棚”里,也仍拿了废报纸、捡来破笔,蘸了清水练习用笔。有时就以指代笔,在腿上比划不休。后来“造反派”忙于派战,对他们的批斗有所放松,陆俨少就在夹缝中求安闲,仍拿起画笔画画。
50年代作 炼钢工人
当时他的斗室甚为简陋。只有一张桌子,要吃饭,供孩子做功课,他还要画画,简直难于周旋。但他仍坚持作画写字不辍。为了避嫌,他便画毛泽东诗意、人民公社生产队战天斗地、乡村赤脚医生、红卫兵野营拉练等题材,当然这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画画之余他仍喜练字,以毛笔抄书,曾先后抄录了许多毛泽东诗词,“老三篇”、《雷锋日记》以至张永枚的长诗《西沙之战》等。
赤脚医生
尽管在极“左”政治的折腾之下,陆俨少私下里仍几乎不间断地画了许多画。这些画有的是应朋友和学生之邀创作的,有的只是为了自己遣兴,画成便让妻子朱燕因收藏起来。因为被剥夺了外出写生的权利,陆俨少就沉潜在古诗词中觅句,画成了许多唐宋诗意图。在近现代画家中,像他这样苦心孤诣地在古诗词中觅句作画的,罕有其人。直至“文革”后期,画院才允许他赴新安江写生。
1981年作 溪亭远山图
这时他已年近七十了,听到消息仍是惊喜异常。在游览了严子陵钓鱼台、新安江泛舟饱览湖山后,蜿蜒曲折的留白开始在他的山水画上出现,似乎成了陆俨少这一段蜿蜒曲折经历的一个休止符。同时,这也是他的创作步入晚年的一个灿烂的前奏。
历经苦难后虽辉煌,但仍不忘传统
山水
在“文革”之后,陆俨少终于以自己杰出的艺术才华而受到社会的重视。先是1977年上井冈山,被那里的革命纪念馆邀请作画。之后,在时隔二十多年之后,他画的《井冈山》一图,又一次上了《美术》杂志的封面。1978年,应邀先后为外交部、文化部和南京梅园新村周总理故居作画。1979年,为人民大会堂和上海虹桥机场作画。同年,被浙江美院任命为山水画研究生导师。1981年,被中国画研究院聘任为院委。1983年,被任命为浙江画院院长。
晚年的陆俨少仍时时不忘传统。1980年,他应邀赴京参加荣宝斋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住在颐和园藻鉴堂作画,便特意抽空至故宫观看故宫名画陈列,看一次有一次的长进。
雁荡泉瀑图
晚年的陆俨少,最耿耿于怀的是艺术上的创新问题。陆俨少在其《自序》一书中曾说:“我认为,在70年代前,我的画风较为缜密娟秀,灵气外露;70年代以后,日趋浑厚老辣,风格一变。”他还说:“我自认为近年来笔力比前较为雄健,一扫柔媚之气,然过此则流于犷悍。老年变法,释回增美,当时时警惕。因为所谓变法,不一定变好,也有变坏的可能。”
一代山水画大师终离去
1993年10月23日,由于肺脑综合症并发,一代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在上海中山医院溘然长逝,走完了他一生辛劳、坎坷而辉煌的历程。
更多山水画作品欣赏
春深高树图
癸卯(1963年)作 松江草阁
燕荡泉石图
黄山松云
乙未(1955年)作 江山胜览图
上柏山居图
1978年作 青城胜概
1983年作 寒山秋色
1978年作 雁荡晨曦
1979年作 宿雨初晴
1990年作 峡江行
1978年作 云岭人家
1979年作 白云飞驰
夏山销暑
1978年作 雁荡古竹洞
1983年作 小楼春色
1980年作 云壑幽居
黄山胜景
“画人陆俨少”是陆俨少去世前,
亲自为自己题写的墓志铭,
短短五个字,却是他长长的一生。
他作为一个艺术殉道者
默默地向人们走来,
又作为一代山水画巨匠
悄悄地离人们而去,
身后留下的艺术财富,
将永远化入艺术土壤,
养育催生着新的艺术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