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风俗习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

  彝族生产民俗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即采集渔猎阶段农牧并重阶段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阶段。目前,绝大多数彝族地区都进入了第三个经济阶段。生产工具是创造物质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彝族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铁制农具有犁、铧、秧斧、条锄、板锄、镰刀、砍刀等,分别用于开荒、砍伐、耕地、耙田、挖田、收割等。木制农具有木犁、牛轭、连枷、柴架、背板等。竹质农具有箩筐、簸箕、背篮,用于选种、积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具不断更新,农民已用上了新式山地犁、拖拉机、打谷机、喷雾器等。狩猎工具主要有弓箭、矛、撵网、扣厩、绊绳、火枪等。飞石索是彝族传统的远距离狩猎工具,系用竹皮或麻绳织的敞口网兜。沿边系着3条约1米长的绳索,使用时把3条绳合束,网兜中放置若干石块,然后旋转几周,便可将网里的石头抛出四五十米击中野物。彝族妇女均自织麻布,纺麻线多用纺轮,也有纺车,纺车与汉区纺车相似。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服饰在质地、款式、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型。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平时跣足,冬天穿麻鞋。男子头缠中髻,不同次方言区的样式不同,左耳戴蜜腊珠、银耳环等饰物。男裤在北部方言区根据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之别。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