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作者:桂婷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个市县中。关于黎族的祖先传说是什么样的呢?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黎族文化中了解一下吧,看看这个几乎全部分布在海南的黎族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黎族祖先传说:
“石祖”作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征

在黎族村子门前,或在大榕树下,常有一间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几块石头筑成,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土地庙里安放土地神。

据说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给以嘉奖,决定在人间修筑大庙给它居住,地盘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头落地与站立的地点之间的方园,就是庙堂范围。

土地神听后得意忘形,认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时,箭头却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园,所以土地庙就这么小了。

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个石头雕刻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的石头,黎族人称为“石祖”。

“石祖”是父权的象征,是对祖先的崇拜。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样,有着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从血缘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过度。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庙里朝拜,反映了他们对父系氏族祖先的极为崇拜。

黎族的来源:
南迁说:
黎族源于岭南的骆越人和驻守岭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岭南各部族后,岭南的骆越人与驻守岭南的中原人开启了融合之路。秦末汉初,秦将赵佗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对临近大陆的海南岛进行开发,居住在岭南的骆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国的主导下登上海南岛,并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国归汉后,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又有大量中原汉人进入海南岛,客观上促进了黎族先民的发展。自唐朝开始,黎族和岭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称为“里”、“蛮”、“俚”、“僚”等。“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下来。

黎族祖先传说,黎族人民的历史由来

北迁说:
黎族来源于南洋群岛的马来人种。

20世纪30年代,国立中山大学教授西雅博士根据海南岛黎族的体测,得出马来人骨盆为直卵圆形,华北人为横卵圆形,提出“黎族与马来人,种族上本极接近,意昔时实出一源。太古自南中国以至交趾支那半岛,马来人与黎族有同名之关系,亦非大谬”。

上海同济大学德国教授史图博于1931年、1932年两次到海南岛黎族地区调查,他在《海南岛民族志》一书中认为,黎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印度尼西亚的古代马来人有显著的类似,是经过几次的民族迁徙浪潮,从南洋诸岛北上海南岛的。这些迁移到海南岛的民族,很明显具有阿乌斯兹罗尼西亚(马来亚)要素。

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刘咸教授1934年春深入黎峒,观测调查了303个黎族人的体质,从303个黎族人体测量材料的分析比较中发现,有一部分的黎族人在血统上与马来人有密切关系,同时还掺杂有少数南洋群岛各民族的成分,从而推论黎族中的一部分是在原始社会时期自南洋群岛从海道进入海南岛的。

土著说:
这种说法认为,在远古时代,科技落后,交通工具缺乏,原始人不可能从大陆渡海进入海南岛,因而得出海南岛是人类发源地之一,黎族先民是在岛上按人类发展规律进化而来的,以后才陆续有岭南古人渡海入岛,与原先在岛上的黎族先民相互融合,发展成今天的黎族。这种观点认为:“早在黎族的远古祖先迁到海南岛之前,岛上可能已有小黑人居住着,后来一部分由于与黎族接触、通婚,逐渐融合于黎族人之中;一部分被灭绝;一部分则向外迁徙,至今在海南岛上已找不到他们的踪迹。”(老南《黎族族称、族源研究综述》)

幻想说:
有人根据古地理变迁及人类发展史逻辑做出假想,认为“海南岛文化之发端至少可上溯到最后一次冰期的海退期间(迄今3万—1万年)”,并提出“海南岛初民移居的年代至少为1万年前,是由陆路桥迁徙而来”的设想。这种观点把黎族的古代史上推至万年以前,它与1992—1993年两次在三亚市荔枝沟镇落笔洞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的年代(迄今1万年左右)相吻合。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